🐰2023.04 胡言乱语
Apr 1, 2023
| 2023-5-12
0  |  0 分钟
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date
Apr 1, 2023
slug
2023.04 胡言乱语
summary
2023.04 胡言乱语
tags
读书
思考
category
胡言乱语系列
icon
password

2023.04.30 本月读书总结

这个月读完的5本书:《活在洪武时代》《寻找百忧解》和裸猿三部曲《裸猿》《人类动物园》《亲密关系》

2023.04.29 读《活在洪武时代》

独裁时代,一个或者一小撮统治者,为了统治的稳固,设计了各种制度和法律,于是,千万的普通百姓就需要在这个制度和法律下去寻找自己人生的最优解,演绎出了各种人间悲喜剧。
虽然这本书是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但很多案例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放在现在依然有效。
  • 习惯以果为因,即“制度有病,人性吃药”,做官之前都是本分的农民,做官之后就成了害民之贼,这背后显然是制度在扭曲人的行为,却非要归因到是人性的问题。
  • 没有制度的约束,个人的德行是靠不住的,如果制度还鼓励人去作恶,不肯作恶便要由自己来承受制度之害。
  • 权力来自谁,权力的使用者便对谁负责。
  • 人一旦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没有前途且低人一等,遭受歧视,便大概率会发生更剧烈的道德滑坡,乃至于走向自暴自弃的肆意妄为。
  • 时代的道德滑坡,往往是从政治滑坡开始的。
  • 世事的真实逻辑是“得天下者得民心”而非“得民心者得天下”,拿神佛说事只是宣传需要,真做了皇帝便不必把神佛当回事。

2023.04.28 读《人类动物园》

这是德斯蒙德•莫利斯裸猿三部曲的第二部,作者还是从动物学的视角出发,认为现代的人类本质上还是作为动物的裸猿,居住于现代都市的人类和被监禁于动物园中的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文明演进太快太迅猛,任何根本的生物演化都来不及发生。表面上看似乎是发生了变化,然而事实上这种变化不过是虚假的幻象。在现代城市生活的表象之下,人还是原来那个裸猿。人类作为动物的生物属性塑造了人类文明的社会结构,而不是相反。这本书里几乎把人类的所有日常行为都从动物学的视角重新阐释了一遍,让人耳目一新,惊叹于作者的观察之细微,解读之精妙。

2023.04.27 工作的目标

我们中间很多人搞错了工作的目标,只是单纯追求升职加薪,其实更合理的目标应该是努力积累本金 (包括钱和其他),摆脱打工状态,实现自己掌握生产资料,挤进有产阶级 (别杠,并非不用追求升职加薪),要不然就永远是个码头扛大包的工具人,你扛不动的时候永远有年轻力壮的随时可以顶上。

2023.04.27 几个有趣的油管频道

小赫旅行日记官方频道,看了几集有点上头,主题你可能想不到:探墓。每期的内容结构也比较雷同,就是去找一些曾经出现在历史书上的那些人物的墓地,拍摄墓地的情况 (通常都是荒冢一堆草没了),然后讲一讲这个人的生平,内容制作质量也一般般,但如果你现在处于焦虑、迷茫、低谷或不自信的时期,看看这些也许能缓解你的负面情绪。无论帝王将相商贾巨富,还是贩夫走卒引车贩浆,大家最终都是要死的,生活中有什么事比这更大呢?所以也别想不开了,大胆地体验生活吧。
老三v卡车人,一个90后大卡车司机和他老婆,开着大卡车,每次几千公里,满中国送货,视频内容主要是在路上吃喝拉撒,以及沿途的一些风景。作为卡车司机大部分时间都在高速、装卸货点度过,吃的也都非常简单,面食为主几无鱼肉,洗衣洗澡只能在服务区司机之家就着简陋的环境操作。不讨论北上广深的房子,没有期权、上市、年终、拉通、对齐、职场潜规则。夫妻俩善良乐观单纯,对生活没有那么多幻想,勤勤勉勉老老实实干活赚钱养家糊口。真实就是价值。

2023.04.26 某司的问题

1、过分看数据。导致产品发展过分靠数据判断,而没有信仰的产品没有灵魂;
2、过分中台化。导致大家都只是螺丝钉,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为全局负责,而没有信仰的组织没有灵魂;
3、过分分散组织。虽然天天宣传坦诚清晰,但在组织维度,信息反而非常闭塞;
4、过分强调快节奏。短周期快速推进,结合上面3个点,很少有问题能被仔细研究透彻。
综上,产品和组织没有信仰,信息流通不畅,又要多快好省大干特干,所以就很像一群蚂蚁想要搬运一块超大的果实。你会说上面的言论可能有点过于危言耸听了,但是呢,不夸张一点不足以吸引人是吧,而且我也没解决方案,纯过嘴瘾。

2023.04.25 人间100天

恭喜小年同学。人间冷暖,世事沧桑,后面还有很多有趣的体验呢。

2023.04.24 读《寻找百忧解》

这是一本精神科医生写的纪实文学,讲述了12位精神病患者的故事。
看完此书,我倒是觉得这个社会上几乎可以说所有人都有“精神病”。我们的遗传基因、原生家庭、社会环境等等多种因素综合塑造了我们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这个状态是连续的复杂的,甚至在不同情景下表现也不一样。我们只是在社会平均认知水平的地方划了一道线,超过了我们就定义为精神病而已。这和我们说矮子和胖子基本是一个道理 (甚至近年有研究发现性别也远不止2种或3种,也是一种连续的状态)。
除了遗传基因导致的精神病,其他都是后天家庭和社会环境导致的,而这些环境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除了环境确实很恶劣外 (客观),跟患者本身过分追求也有关 (主观),人生不如意的时候,他们通常不是坦然接受 (当然没那么容易接受),而是耿耿于怀、追问答案、誓不罢休。当你背上了沉重的过去去走漫长的生活之路的时候,岂能不出问题?
当然往往劝人容易劝己难,当遇到一些异于常人的人时,多一些接纳和理解,少一些歧视和苛责,没有亲自体验过人家的经历和感受就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人生在世,都是带病生存,谁又比谁更高级呢。
[1] 我们这一生,遇到爱并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2] 每个精神病人做的事都有自己的道理,每个选择也都有因有果。我时常觉得,听她们各异的故事,循着“果”去探寻“因”,就会发现那些症结的“因”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情绪:压力、执念、失落、不甘,只是我们当中的一些人出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原因,没能很好地调节,才走向了极端。 [3] 很多人在生病之初都会不停地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我?但精神病人可能是连这个都问不出来的一群人——家庭的一片尘落在了身上,人生就此改变,这种情况在精神病人当中很常见。很多时候,他们是在替一个家庭、一段历史,或者某种环境“生病”。之前我有位老师曾说,善良的人才会得精神病,“因为不忍心怪别人,所以只能怪自己”。 [4] 在精神病院待久了,我见过很多患者的姐姐、妈妈甚至嫂子来照顾的,但很少见到儿子、老公、爸爸。不知道为什么,变故突降时先放弃的似乎大部分都是男人。 [5] 精神病院与外界隔绝,待久了,似乎就不再会计较利益得失,会去思考一些本质的问题。 [6] 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期待效应”,意思是,你觉得事情会变好,那事情变好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反之亦然。站在高处,老想着掉下去,脚底就软了;对需要你帮助的病人,老觉得不会好转,他就真的不会好转了。有个心理医生也这么说:“在病院里,越当他是普通人,他就越可能是普通人。你如果当他是病人,他就永远都是病人。” [7] 所有这些看似奇怪的行为都有一个内在的逻辑。 [8]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经常不得不严肃地纠正自己很多浪漫主义的想法,精神病其实是不能被感化的。很多人觉得对一个精神病人好,他就会对你好,但其实你对他的好在他的理解里可能并不一样。 [9] 精神病患者在某些方面的情感是缺失的,他们也许会被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困住,比如出门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又对于一些明显重大的问题视而不见,比如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2023.04.23 历史的进程

notion image

2023.04.19 吸引力法则

心想则事成,命运由心造。
怕什么来什么说的就是这样,越往坏处想,事实就可能变得越糟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中藏着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多疑嗔恨幽怨损耗好运。因此避免心灰意冷和悲观抱怨,不要向周围散播负面情绪。积极乐观豁达开阔,往往会让你感觉更好。

2023.04.18 三点

1、一般人可能很难想象,虽然人类已经造出了各种性能优越的飞机,但他们居然还不知道飞机之所以能飞行的基础原理;(到目前为止,对升力最流行的解释是伯努利原理,但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一致认可link)
2、菜是原罪;
3、Plan B:英语和理财。

2023.04.17 上帝是个程序员

2023.04.16 鸡汤:如如不动

精神上的痛苦大多来自能力和欲望的差值。而欲望又大多来自和他人的比较。 《金刚经》讲了一大堆,什么梦幻泡影,什么如露亦如电,都是为了讲最终做到四个字: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庸俗地说,就是看到别人戴劳力士,不为所动;看到别人开保时捷,不为所动;看到别人 3000 万的房子,不为所动。当然,《金刚经》的如如不动没这么简单。但做到了如如不动,自然也就不会为这些所困。 你可以讲佛教是消极的,可以认为对世俗生活没有指导意义。然而,《孟子》也讲“不动心”。而且《孟子》的“不动心”和《金刚经》的”如如不动“有很多共通之处。只不过《金刚经》的”如如不动“是结果,是出世的结果。《孟子》的“不动心”是方法,是入世的方法。 孟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特别自豪的东西。那为什么要有“浩然之气”呢?孟子认为有了浩然之气,就能由内而外做到不动心。所以后来苏轼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有了浩然之气,不动心,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才能千里快哉风。 想要多大的房子都是没问题的,而要避免由此而带来的痛苦,就要正视欲望,像观察别人的欲望一样观察自己的欲望,像孙悟空元神出窍看着自己的肉身,这样才能驱动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所驱动,然后做到利用欲望,控制欲望。

2023.04.15 不存在是一种什么感受

大概小学那会,如果晚上比较黑,躺在床上的时候就经常会想以后我要是死了,被埋在地底下,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这个世界上将永远不存在我这个人了。每想到这,就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不安和虚无感,心跳会加速,窒息到让人喘不过气来。随着年纪的增加,慢慢才不去想这些事情。从来没有跟其他人交流过,不知道这种情况是每个人小时候都会出现,还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一定会出现?

2023.04.14 GPT 能否模拟出意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过模拟的方法永远也无法创造出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即使现在各种 GPT 如此以假乱真,但本质上还是个概率模型,它们只是根据大规模的数据统计,模仿地比较像而已,GPT 们本身并不真正理解自己说了啥。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我”很可能是一个层层嵌套了无穷多层的结构。我在思考,实际上是一个更底层的我观察到了一个次底层的我正在进行思考,如果这个更底层的我被观察,一定是有个更更底层的我在进行观察,以此类推,永远得有一个最底层的在观察,找不到一个结尾。因此我们没法去模拟那个永远无法被观察到的对象,因为一旦去观察它,它就不再是我们想要模拟的那个对象了,仿佛陷入一个悖论。
这个观点其实和侯世达的思想比较类似,认为意识是由一个自指的悖论产生的,后续补充详细的说明。

2023.04.13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I think, therefore I am)。这里的“我”更近似于一个“精神主体”,而不是肉体和意识的我。这里的“故”对应到“therefore”,应该被理解成“因此”。这句话的整个逻辑是:
“思考” → “一个精神主体存在”
“我在思考” → “我应当是个精神主体”
“精神主体存在” → “我存在”
整体就是“我在思考”→“说明我是个存在的东西,否则我怎么可能思考呢?”,在这里思考是“证据”,不是“原因”,这句话的逻辑是数学证明式的,我在思考,说明“存在的我”是一个真命题。

2023.04.12 一种无我

当你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外在事情的时候,比如你全心全意为了孩子而生活,比如你为了某项事业全身心投入,这个时候可以体会到一点无我。虽然这个无我和佛家的无我可能是两回事,但感受上其实是有一部分重叠的。
佛教的无我,是指世界上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独立个体,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个相续不断的五蕴聚集体。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住、独立、自在、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参考《2022.05.09 无我

2023.04.11 鸡汤:菜是原罪

  • 比起理论和经验,有价值的思考与改进最重要,不然再努力都是无效的。复盘总结是近乎唯一的成长方法,没有复盘的工作都是白干。
  • 现实世界中始终充满机会,但前提是我们有能力看到。
  • 基础能力看似普通,但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上限。问问自己,你在哪些技能方面,敢自信的说,自己的基本功很扎实?
  • 高手可以在对战中以一敌三,自然可以上升分段;在现实中,如果你能在工作方面以一敌三,那你必然会升职加薪。
  • 不要让敌人猜透你的想法,遵循多数人的选择只会带来平庸与失败。
  • 如果队伍中有高手存在,人们都会倾向服从高手的指挥。在现实中我们讨论领导力,讲怎么让人信服,愿意追随你,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技巧,归根结底,就是不断做正确的事情。
  • 玩家大多不愿接受最菜的那个队友提出的建议,哪怕他说的是对的。(有时候没人在意你的观点,并不是你说的不对,而是你太菜,导致人微言轻。同样的话,从谁口中说出来区别很大。)
  • 普通玩家最快的晋升方式,就是和高手组队,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可以抱大腿躺赢,而是可以通过观察高手的行为,对游戏产生更深的理解。(多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观察他们的行为模式,对自己的成长也有很大提高)
  • 有些人打游戏水平不行,但因为脾气好/漂亮/友情/幽默等诸多原因,使得高手愿意和他一起组队,这本身也是一种优势。(在现实中,你不一定需要让自己成为最强的那个人,如何让比你更强的人愿意与你合作,也是极为重要的能力)
  • 开始一局比赛后,比起单打独斗,更有效的方式是,快速了解每个队友的水平,找出最强的那个队友,与他合作,保证两个人都能顺利的发育起来,游戏的胜算就会提高很多。
  • 大道理谁都会讲,看世界级选手的比赛,大家也都能有模有样的说上几句,真正能体验一个人认知水平的,全都是细节。
  • 真正体验一个人水平的,并不是在顺境中的表现,而是在逆境中的抗压能力。在优势很大的情况下,杀人易如反掌;但在逆境中屹立不倒,才更能体现实力。
  • 错误的想法:哎呀队友太坑了,我咋遇不到高手带带我呢?正确的想法:让自己成为那个可以决定局势的核心人物,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来主宰。
  • 人生其实和游戏一样,外表、出身、运气、天赋、命运、勤奋、环境、道德、学识……这些东西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赢。(所以不要自卑、不要自我怀疑,找到你做的事情,然后专心赢得胜利)
  • 强者万千宠爱,弱者无人理睬,游戏如此,人生亦然。

2023.04.08 读《裸猿》

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生物人类学家,生物进化科普作家、电视节目撰稿人和主持人、艺术家,历任伦敦动物园哺乳动物馆馆长、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牛津大学特聘研究员。
这本书出版于1967年,视角比较有趣,作者把人类回归到现存193种猴类和猿类中的一种,跟其他192种的区别就是人类几乎是全身裸露的,然后作者用研究动物的方法去研究人类,并且把人类的某些行为认为是动物性的延伸。得出结论:人,不是从天而降的天使,而是由地而生的猿猴。
裸猿直立行走、猎杀动物、武器精良、守卫领地、幼态持续、大脑发达、赤身露体,它的祖先是灵长类动物。然而它还是一个新生的、试验性的物种,新的行为方式需要不断完善。它的主要麻烦是由文化发展和遗传变化的不平衡引起的。它的文化进步突飞猛进,总是走在任何新的遗传基因变异的前头。而它的基因则较为稳定,老是掉在后面。它常常体会到:尽管它在改造环境中取得了巨大无比的成就,可是它骨子里仍然是一只地地道道的裸猿。这些不平衡,也给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埋下了伏笔。
  • 文明演进太快太迅猛,任何根本的生物演化都来不及发生。表面上看似乎是发生了变化,然而事实上这种变化不过是虚假的幻象。在现代城市生活的表象之下,人还是原来那个裸猿。人类作为动物的生物属性塑造了人类文明的社会结构,而不是相反。
  • 从行为的意义上来说,宗教活动是一大群人长期反复表现的顺从行为,目的是让一位高踞于上的霸主息怒。这位至高无上者常常——当然并非任何时候——被称为神。
  • 由于集体狩猎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合作精神,如果首领保证群体成员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忠诚,那么,他使用的个人权威就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群体成员必须心甘情愿接受他的权威,而不仅仅是畏惧他的权威。首领更需要和他们“打成一片”。老式的猴王暴君必须要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更具宽容态度、更富合作精神的裸猿首领。这个步骤对于正在形成中的新型的“互助”组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它又引发了一个问题。头号人物的绝对统治让位于受到限制的统治以后,他再也不能享受毋庸置疑的忠诚。这一事态变化对新型的社会体系是至为重要的,可是它又留下了一个缺口。从我们悠远的历史背景看来,就需要一位全能的人物,他能把群体的所有成员置于控制之下:这个空白由一位人造的神来填补。神的影响可以弥补首领影响的不足。正由于此,宗教作为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手段,已被证明是无比宝贵的。
  • 下层阶级和上层阶级比中产阶级更热衷于打猎运动和赌博。只要把这些活动看成是狩猎基本冲动的表现,就会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工作已成为原始狩猎活动的主要替代物,这对中产阶级最为有利。就下层阶级的一般男性而言,他的工作性质很不符合狩猎冲动的要求。他的工作单调、重复、毫无新奇可言,缺乏对狩猎者至关紧要的挑战、运气和冒险因素。正因为如此,下层阶级和(不工作的)上层阶级的男性才比中产阶级的男性表现出更强烈的狩猎冲动。作为狩猎的替代物,中产阶级的工作就比较符合狩猎活动的功能。
  • 关于人类学研究:作者认为当今之世生活着的、技术简陋的部落,并不是真正的原始部落,而是智力发展受挫的部落。真正的原始部落并没有经历几千年而存活到现在。裸猿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不断探索的物种;任何停滞不前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说必然是失败了的、“出了差错”的社会。这个差错使它停步不前,使这一物种不断探索的天性受到阻碍,使其了解周围世界的努力遭受挫折。早期人类学家在这些发展受阻的部落中所研究的特征,很可能正是干扰它们进步的特征。因此,如果以早期人类学家调查所得的信息为基础,去构建我们人类行为的总体模式,那就是一种危险的做法。
  • 裸猿简史
    • 裸猿是一种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从原始的哺乳类食虫小动物演化而来;经历了从树栖猿演化为地居猿,地居猿又演化为狩猎猿,狩猎猿再演化为领地猿,直至定居的裸猿演变为创造文化的裸猿。
    • 大约距今8000万年到5000万年时,这些小型的食虫动物演变出许多体形新奇的哺乳类动物。在林间灌木中的这些食虫类动物也在进步。它们开始扩大食谱,克服了消化中的问题,习惯了嚼食水果、坚果、浆果、苞蕾和树叶。慢慢演化为最低级的灵长类动物,其视觉有了改进,眼睛移至面部前方,手演变为掌握食物的器官。有了三维的立体视觉、灵活操纵的四肢、缓慢增大的脑容量以后,这些灵长类动物越来越接近于主宰树栖世界的地位了。
    • 大约距今3500万年到2500万年之间,这些接近猴类的灵长类动物开始过渡到真正的猴类。它们开始长出用于平衡的长尾,其身躯亦有颇大的增长。有一些正在变为专吃树叶的猴类,大多数继续吃混杂的食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一些类似猴子的动物躯体逐渐增大,体重亦有增加。它们不再蹦跳着前进,而是过渡到双臂交叉着在树枝间攀缘飘荡。它们的尾巴因此而退化。与早期勤于探索的哺乳类动物不同,它们已经变成专门的树栖动物了。
    • 约1500万年前,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规模锐减。猿类的祖先被迫在两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要么死守森林里残破的老家,要么走向原野。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猩猩留在树林里,自此以后其数量不断减少。唯有裸猿退出森林进入原野,投身激烈的角逐,这是冒险的一步,但是就演化成果而言,这一次冒险得到了极大的报偿。
    • 大约100万年前,移居地面的早期猿类已经有相当大的脑容量,且已发生质的变化,更加聪明,能更加敏捷地作出决定。它们的目光敏锐,拇指能与其他手指灵活地对握。作为灵长类动物,它们必然已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强大的环境压力迫使它们发展猎食的高超技艺,因此而产生至为重要的变化。它们的行走姿势更加接近于直立,因此跑得更快更好。双手从行走中解放出来,更加强壮有力,能更灵活地使用武器。终于,一种以猎食为生的、捕杀动物的猿类逐渐形成了。
    • 再后来,狩猎的古猿变成了一种据守领地的猿类。它的整个性行为模式、育儿模式和社会模式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它开始解决家庭享乐舒适的问题,如火的使用、食物的储存、居所的建造。

2023.04.07 世界的运转规律

小孩子,以及大部分读过大学的人,尤其是还做技术的人,都以为这个世界是按教科书里的规则来运转的。教科书里是一种牛顿式的规则,只要给定初始状态和受力情况,它后续的发展就确定了。反映到现实世界中就是,一个人“发达”了,登高位了,一定是有过人的本事和不懈的努力。而事实是,牛顿的规则只是浅层的假象,真实的原因更可能是相对论的是量子力学的。一个人“发达”了,登高位了,更可能纯粹就是运气好,或者上面有人罩着而已。随着在社会中摸爬滚打见识更多后,发现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比比皆是,今天又听到和看到一批。

2023.04.06 哲学家会诊虚无主义

什么是虚无主义 (Nihilism)?
就是一种哲学上的抑郁症,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虚无主义就表现为感知不到自己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感觉生活没有奔头,没什么意思,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追求的事情,怎么着都行。然后要么就变得非常躺平,只是例行生活,但没有什么快乐也没什么痛苦,要么就变成喷子,看什么都不顺眼,这不行那不行,这没意义那没意义。下面是 5 位大哲学家针对这个问题给的原因诊断和给出的治疗药方。
克尔凯郭尔 (Søren Aabye Kierkegaard):信仰至上。由于追求根本不存在的理性、客观和整体主义的人生意义解决方案,导致对真实个体化的生存的遗忘。
  • 理论框架:当时19世纪上半叶的主流哲学是黑格尔哲学,追求典型的理性主义、客观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理论体系,认为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这个本质是统一的、永恒的、纯粹的、美好的,也是能给我们生活赋予意义的。黑格尔哲学就像是一本权威教科书,特别科学特别理性,把所有问题都写到且形成了一套体系,为所有人的人生意义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克尔凯郭尔认为这套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面对真实生活毫无指导作用,因为生活中很多事并没有正确的标准答案,反而处处都有电车难题,而且是复杂版的电车难题。克尔凯郭尔看来根本不存在什么理性、普遍、教科书式的人生意义解决方案,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和孤独的,所谓真理也只有主观真理,对于我们每个人该如何生活,不存在一种普遍的、教科书式的标准答案。
  • 病因诊断:理性。由于追求根本不存在的理性、客观和整体主义的人生意义解决方案,导致对真实个体化的生存的遗忘,从而导致脱离了教科书就没法独立生活了。
  • 治疗方案:信仰。如果外在的、理性的、整体的教科书不存在,就要回归内心,回归自己内心一种最本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非理性的,用道理说不清楚的最内在又最真实的体验。既然人生没有理性、客观、普遍的解决方案,最终人生的意义附着需要落到信仰之上,他这里就是对上帝的信仰,而且是非理性的没有道理的那种,尤其不是那种基于理性权衡后的信仰。放到现在,就是要找到那个让自己奋不顾身的使命,也就是汪峰老师的“你的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出于热爱,梦想是非理性的,因为理性教科书不能指导你的人生。
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意志主义。虚无主义就是你屈服于求生意志,在欲望的苦海中煎熬。
  • 理论框架:首先得从康德说起,康德是个不可知论者,他的哲学认为人只能认识表象世界,而对于事物的本质我们是不可知的。比如我们只能认识到苹果的色香味触这些现象,但对于苹果本身我们无法认知。康德把本质世界的东西叫“物自体” (things-in-themselves),相当于我们能对表象产生认知的第一推动力,因为表象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他必须要有一个第一推动力来刺激认知才能形成,但对于第一推动力本身我们无法认知。叔本华认为这个“物自体”也就是第一推动力,并不是不可描述的,这个使表象得以产生的第一推动力就是意志,意志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这种意志不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意志,它不是某个人的,而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是一种底层的、盲目的、不可抑制的冲动,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既不向善也不向恶,就是一种纯粹的倾向,这种倾向就是求生存求存在。所以叔本华的意志也叫求生意志,即 will to live,是宇宙万物的本质,驱动宇宙运行的原始本能 (可以不准确地近似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仿佛无形之手让生命不断演化)。
  • 病因诊断:欲望。驱使宇宙万物的求生意志就是所有人生苦难的根源,因为人作为表象是被求生意志驱动的,外在表现就是人有各种欲望。你看似拥有理性和自由意志,但本质还是求生意志通过欲望让你去实现它自身的工具,你是不自由的,你只是求生意志的奴隶。你有无穷的欲望需要去满足,但永远无法圆满。因此有叔本华的名言:人生就是在欲望不满的痛苦和欲望满足后的厌倦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
  • 治疗方案:禁欲。即否定求生意志,不要在虚幻的欲念中寻找人生意义,对欲念的执着只会造成痛苦和厌倦。如何否定求生意志,有两个方法,一是审美,二是禁欲。这样通过放弃个体意志,和推动世界运行的意志合二为一,达到无欲无我的境界,摆脱痛苦和厌倦之间的钟摆,达到佛家涅槃境界。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超人哲学。虚无主义表面上是因为彼岸的信仰坍塌了,根本上就是对彼岸谎言的信仰本身。
  • 理论框架:我们对永恒有一种渴望,觉得人生的意义应该由某种永恒来赋予,所以需要超越这个无物常驻的此岸世界,去到永恒的彼岸世界。宗教就是一种对彼岸世界的信仰的产物。有了彼岸信仰我们才会觉得此岸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但是由于启蒙运动和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突然发现根本没有彼岸,彼岸的谎言造成了虚无主义。黑格尔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柏拉图哲学也是一种形而上学,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世间万物并非自在的,而是由理念照映出来的,这种柏拉图主义扩展并下沉后就是后来的彼岸谎言,比如基督教就是柏拉图主义的一种辩题。无论是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还是民众版本的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都是建立在彼岸谎言的基础上的,这就是造成虚无主义的原因。→ 为什么对彼岸的信仰会导致虚无主义?关键是尼采对叔本华提出的意志 will to live,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提出的是 will to power,中文叫权力意志或者强力意志。叔本华的 will to live,是一种消极的求生意志,只为活着,但尼采的意志是一种积极意志,他认为生命的首要原则不是生存,而是生命力的释放,就是把自己变得更强大、充沛和丰富。所以尼采定义的虚无主义就是对生命力的否定,一切否定现实的生命价值的,让生命力衰颓的都是虚无主义。
  • 病因诊断:谎言。上帝死了。表面来看是因为彼岸的信仰坍塌了,彼岸是个谎言,根本上是对彼岸谎言的信仰本身,因为它带来的对现实此岸生命力的压抑。
  • 治疗方案:超人。第一步,打碎一切柏拉图主义和其变体,包括形而上学以及宗教信仰,这些否定生命的彼岸谎言都应该打碎;第二步,超人哲学,“上帝死了,超人诞生”,我们生存的意义无需到彼岸去找寻后,就要在此岸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意义,超人不需要彼岸的救赎,他能自己在此岸救赎自己,即在此岸自行创造价值,告诉自己应该怎么活。→ 对应的,有两种道德,一种是奴隶道德,包括柏拉图主义的信徒、基督徒和叔本华这种佛系禁欲主义者,即不敢自己给自己创造生命意义,用虚假的彼岸信仰自我欺骗,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观念里。另一种是主人道德,即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自己创造生命的价值,释放自己的生命力。
萨特 (Jean-Paul Sartre):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虚无。
  • 理论框架:萨特区分了两种存在,一是物的存在,本质先于存在,比如杯子在被造出来之前,它的本质就已经存在了;二是人的存在,人没有这种固定的本质,人总是面临可能性,人总是不断将自身推向将来的可能性,人永远不会是什么,人永远都在成为什么。即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不是指的自由意志,而是指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自由,也就是人没有固定的本质,永远面向可能性生活。因此这意味着人需要不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主动地行动去创造自己生活的意义。人不存在一种活圆满的状态,总是可以有所作为,即总是面向可能性生活。→ 如果你想要逃避自由,就会陷入自我欺骗的状态,通过自己给自己贴标签来完成自我实现,比如认定自己就是个打工人,然后就活成打工人,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物,成了一个本质先于存在的东西。
  • 病因诊断:虚无。萨特并不要求克服虚无,因为人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虚无。这并不是一件让人悲观的事情,反而自欺地逃避虚无处境,逃避自由,反而是可悲的。
  • 治疗方案:行动。总是面向可能性生活,让我们有积极行动的空间,我们不停地行动,积极塑造我们的可能性,这样的生活才是不油腻的生活。
加缪 (Albert Camus):荒谬主义。接受无意义,不要想你的生活有什么目的和意义,一切都在于生活的过程。
  • 理论框架:世界本无目的和意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界只是存在,不好不坏不悲不喜,本身无所谓荒谬。但是人总是要向世界追问目的和意义,世界却毫无回应,于是我们就感受到一种我们的生存和世界本事有一种深深的隔离感,这种隔离感就是荒谬的来源。荒谬感有时候会来的很突然,比如你在辛苦上班一天后,回家走出地铁站,看到街上摆摊的、卖烧烤的、遛狗的,你可能想到这样上班下班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结婚生子老去最后死去,那你这一天的生活有意义吗?做的这一切跟你有什么关系呢,我是谁,我在干嘛,我为什么在这里? 加缪举了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西西弗的神话 (The Myth of Sisyphus),西西弗被众神惩罚每天推石头到山顶,到了山顶石头会滚落山底,于是又要重新推回山顶,如此日复一日。众神认为,没有比这更狠的惩罚了。人的处境和西西弗一样,每天做着重复而无意义的事情,处在深深的荒谬之中。
  • 病因诊断:荒谬。详见上面理论框架。
  • 治疗方案:当下。面对生存的荒谬,加缪的解法是:反抗荒谬。面对荒谬,我们通常有三种反应,第一种是自杀,加缪说肉体自杀是对荒谬的投降,是一种懦夫行为;第二种是投身宗教信仰,比如克尔凯郭尔面对信仰纵身一跃,信奉“因其荒谬所以信仰”,这种就是把荒谬神话了,是一种理智的自杀;第三种享受当下,接受无意义,不要去想生活有什么目的和意义,生活的意义就是生活本身,就在于体验生活的每一刻,无论痛苦还是欢愉,超出生活本身的目的和意义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在于生活的过程。 比如在 “2023.02.20 多想想如果明天就死去” 里有写到过的一些艺术作品,如《Rick and Morty》这个动画片里的黄油机器人或者发电小宇宙,短篇小说《神的九十亿个名字》,皮克斯电影《心灵奇旅》。

科普:什么是形而上学 (metaphysics)?就是把这个世界分为表象和本质,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表象,表象背后还有一个主宰表象的本质世界,这个本质世界是统一的、永恒的、纯粹的、美好的,也是能给我们的生活赋予意义的。

2023.04.03 杀父文化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2023.04.02 Bezos say

you’re very lucky if you have a career, a lot of people end up with a job.

2023.04.01 感受作为一个动物的幸福

在你刚好有一个小孩,你在抚养他的时候,再来读《裸猿》这本书,会有非常奇妙的感觉,那就是你居然能理解你当前被基因控制下的感受。在某些时候,你能强烈觉察到自己作为裸猿的那一面而不是人类那一面的细微差别。
 
 
胡言乱语系列
  • 读书
  • 思考
  • 2023.05 胡言乱语2023.03 胡言乱语
    Cata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