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date
Jul 1, 2024
slug
2024Q3 胡言乱语
summary
2024Q3 胡言乱语
tags
读书
思考
category
胡言乱语系列
icon
password
2024.09.30 本季度读书
本季度读完10本书,忙于出差和带小年,基本没怎么花心思读书,而且本季度选的书都有点奇怪。
推荐:《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一切皆过客》《食南之徒》
一般:《屁事也疯狂:肛肠科医生手记》《孙悟空拜访乔伊斯》《李诞脱口秀手册》《如何假装懂音乐》《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不推荐:《一读就懂的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佛教有两种信法,一种是深刻的部分,是给士大夫阶级读的,另一种是浅薄的部分,靠着地狱六道和一些无聊的故事,连蒙带吓让普通劳动阶级踊跃供奉。比如这个冷知识,藏传佛教中的"五肉五甘露"供养就很奇葩。所谓“五肉”是指马肉、牛肉、狗肉、驴肉和人肉,而“五甘露”是指大香、小香(也就是大便小便)、骨髓、男人的精液和女人的经血。1954年, 十四世达赖喇嘛到北京参加会议时,他的屎尿都被收集在金盆里送回拉萨做成甘露丸。青海省主管宗教事务的一位官员说,十世班禅在青海巡视的时候,陪同人员特别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隐蔽地处理班禅的粪便。一旦被密教徒发现班禅的粪便在哪里,就会被群而分之,拿回去制作甘露丸。
2024.09.29 以史为鉴
小事守规矩,大事(涉及到核心利益)破规矩。过于循规蹈矩的人是很难跨越阶级或者成大事的。成王败寇的情形下,道德是一个人的枷锁,往往是更没底线的人容易获胜。
2024.09.28 南墙撞到昏死方休
最近政策大反转,很多横加在市场上的条条框框被解除,上交所甚至被买到宕机。他这十几年折腾下来,不知道多少程度上明白了权力再大也不能改变经济规律。
@凌太来了:权力看似毫无约束,其实有约束:1、实施能力,包括钱;2、境外势力;3、南墙。深度参与全球化,没有2就意味着没有1需要的钱,3可以指科学规律和天理人心。所以结论是,这个事就会过去的。不过当时也没想到能这么一夜之间180度大躺平。就算事情过去,要想恢复正常是很不容易的,要好多年。而要想恢复到以前的荣景,目力所及看不到。
@胖虎鲸:能不能过上幸福生活其实和吃多少苦关系不大,和尊重规律把事做对了关系最大。
2024.09.27 格局
要合作思维,不要斗争思维。善意假设,从心出发。
2024.09.26 规划
@chengdu
2024.09.25 基础教育
《十三邀》里的林小英老师真伟大,她和这个节目冒着风险说出了那个常识:权力对个体的伤害无处不在,规训与惩戒是中国式教育的本质。
此话怎说呢?
基础教育,其使命就是“基础性”和“预备性”。
所谓“基础性”,就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目的是要让人有好奇心,会自己玩,能有好的死亡教育,接受和处理自己的有限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以谋生为目的的事情。而这些东西往往是无法总结成一个分数的,反应在教育管理中,就需要有松弛感,让学生有自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但是很显然,中国的基础教育变成了过度的唯分数论,在各种评价体系的引导下,学生们甚至能自己卷起来,每个人都痛苦不堪。
所谓“预备性”,就是为职业做预备和为升学做预备,基础教育结束后产生第一次分流,部分继续留在普通教育体系中升学,其他应该可以直接走向就业或者职业教育。因此,基础教育需要有“为职业做预备”和“为升学做预备”两种功能。但是,目前整体的基础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升学做预备”,很少甚至完全没有资源在“为职业做预备”。导致所有的人都被困死在升学这一条路上,无法表达自己的个性化价值,浪费了海量的人才。
更惨的是,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也知道对的路在哪,为啥还在歧路上越走越远呢?林小英总结四个字就是“保险起见”,教育界的政策制定者,为了保险起见,选择了一条最不容易出差错的路。在目前的考核体系下,教育界各级领导,为了保险起见,不敢尝试自己真正信仰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规训与惩戒就成了中国式教育的本质,而且目前看不到改善的可能性。
@chengdu
2024.09.24 功能性文盲
功能性文盲指的这样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后,就会很难再接受新的东西,读的所有书都是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只要跟他的想法相左的,都被视为异端。在机器学习领域,我们一般说这个人的大脑被过拟合了。
所以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得尝试用现象学的方法来实践自己的生活,避免自己变成功能性文盲。
@chengdu
2024.09.23 当视觉如嗅觉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闻到一种气味,但是不知道它从哪里来的,仿佛周围都是这种味道,而我们看到一只鸟,却能明确地知道只有一只鸟,它的轨迹是什么。
这是因为气味分子随机涌入鼻孔到达上皮细胞后并没有提供位置信息,而光子是沿着视觉上的直线到达视网膜的某个位置,自带了光源路径信息。
如果光子也如气味分子一样,那会导致即便一只鸟飞过,我们也会觉得一时间好像到处都是鸟。
那猫猫狗狗,蝙蝠,苍蝇,蜜蜂,蛇等等各种动物,其生理构造与人类如此不同,它们体验到的世界跟我们该有多么不一样,如果某个其他的世界,有一种新的生物进化出来,它对世界的体验方式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chengdu
2024.09.22 威权政体
「威权政体由于缺乏程序合法性,所以更多地依赖于政绩合法性。这意味着,大家生活比较好的时候,社会相对会比较平稳,满意度也比较高,程序合法性的问题就不那么突出了。但是,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时,程序合法性问题就会冒出来。
历史地看,只有极少的威权政体能够维持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所以,很多威权国家都会面临一个政治困境与转型的问题。比如,韩国就是一个威权政体下实现经济起飞、而后又通过政治转型走向民主的典型案例。」
from @阅读兽ReadingCub
2024.09.21 现象学
现象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特别的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
它就像是让你戴上一副特殊的 “眼镜”,这副 “眼镜” 能让你暂时忘掉以前听说过的关于某个事物的各种说法和概念,直接去看这个事物在你眼前呈现出的样子,去感受它带给你的最真实的体验。
比如,当你看到一朵花。在没有现象学的视角时,你可能会马上想到 “这是一朵玫瑰,代表爱情” 或者 “花很漂亮,可以用来装饰” 等等这些基于以往知识和观念的想法。但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看这朵花时,你先把这些想法都放下,只是单纯地去看这朵花的颜色、形状、纹理,去闻它的味道,感受它在微风中的姿态,去体会这朵花直接呈现在你意识中的各种感觉,从而更深入地认识这朵花本身的存在和意义。
再比如,你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平常你可能会觉得很嘈杂、很拥挤,想着赶紧买完东西离开。但用现象学的视角,你放下这些先入为主的感受,去仔细听各种声音,有小贩的叫卖声、人们的交谈声、脚步声;去观察不同人的表情、动作;去感受集市的氛围、温度,从而真正去理解这个集市作为一个独特的现象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总之,现象学强调 “回到事物本身”,侧重于主观意识和体验方面的研究,即直接面对现象,不依赖于预先的假设和理论去认识事物。它试图通过对意识经验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可以尝试在生活中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可以让你
1. 增强感知能力
- 让你更加敏锐地感知周围的世界。比如在欣赏自然风光时,不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眼,而是真正去观察树叶的纹理、阳光透过树叶的光影变化、微风拂过脸庞的感觉等,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美的体验。
- 在与人交往中,现象学能帮助你更专注地倾听对方的话语、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情感和意图,增进人际关系。
2.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 当面对问题时,现象学促使你先放下固有的解决方案和偏见,从问题本身的现象出发去分析。例如,工作中遇到一个复杂的项目难题,不急于套用以往的经验,而是仔细观察问题的各种表现,分析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从而找到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3. 促进自我认知
- 通过对自己的意识经验进行反思和描述,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需求和价值观。比如,当你感到焦虑时,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去观察自己焦虑的具体表现,思考是什么引发了这种焦虑,从而对自己的内心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进行自我调节和成长。
4. 丰富生活体验
- 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比如品尝美食时,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口感、香气等,享受美食带来的愉悦;或者在进行一项日常活动如散步时,留意周围的环境、声音和自己的身体感受,让平凡的活动变得充满乐趣。
2024.09.20 猴子的世界
小朋友的动画片里经常有各种动物如人一样生活的场景,一般大家也不会当真,但如果真有一天,人的世界被动物取代,比如猴子,那是怎样一副场景,我们会看到有的猴子成了政客,正襟危坐地接见他国来的猴子,有的猴子成了宗教领袖,享受着其他猴子的顶礼膜拜,有的猴子成了士兵,踢着正步走过广场,有的猴子成了小商贩,每天低买高卖讨生活,有的猴子成了高速收费员,坐在狭小的空间里面带假笑对着开车的猴子说你好。这一切多么的荒诞,但我们不就是这样一种猴子吗。有时候,跳出自己所在的舞台,坐在观众席里,才能发现世界的搞笑之处,任何的意义、理想、主义、严肃、正经都在这一刻被消解掉了。多年前,我还是个党员,每次过所谓的“党组织生活”,看那些平日里旷课、熬夜打游戏、开黄色玩笑的同学,一本正经地念着思想汇报,就总要痛苦地憋笑,以至于最后带动在场的全体都狂笑起来,才发现原来大家都知道自己是猴子呀。直到今天,任何严肃的事情对我而言都有着某种搞笑的成分,我没法想象自己坐在大会堂里,一动不动地当一个投赞成票机器人,没法想象自己成为一个士兵,三班倒为领导站岗放哨,没法想象自己成为一个地铁安检员,对着过来的人重复说包包过下安检,没法想象自己要沿着他人设计的价值观过完一生。我是猴子,有颗躁动的心,天生好动,不服管教。
2024.09.19 被设计好的贫穷
这个世界并不是越努力越幸运的线性叙事,努力不一定幸运,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因为大部分的贫穷都是被设计好的。在各种社会机制的作用下,阶层逐渐固化,向上流通的通道大门渐渐关闭,部分劣势群体可能永远无法摆脱糟糕的命运循环,他们会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他们按在限定的道路上无法翻身,甚至有如陷入沼泽,越努力越无法自拔。
@上海
2024.09.18 上海
我发现对上海的好感来自我喜欢的一个作者就住在上海,虽然无法跟他有一面之缘,但知道大家都能在一个物理空间里,那种感觉还是挺不错的,有点回到年轻时候恋爱的味道。
@上海
2024.09.17 长达3天的中秋节
沉浸式带娃体验,感受被基因驱使的快乐。为人父母,除了人生四大喜,还有另一重喜更是持久,那就是儿孙绕膝之乐。
2024.09.14 冷知识-何谓“逆旅”
逆的本义是迎,逆旅就是迎接宾客的处所。
《说文》云:“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方言》云:“逢、逆,迎也。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关而东曰逆。”《尚书·顾命》:“逆子钊于南门之外。”意为:在南门外迎接子钊。段玉裁《说文》注曰:“逆、迎双声,二字通用。如《禹贡》逆河,《今文尚书》作迎河是也。” (逆的本义为迎,后来又引申为有违逆、叛逆的贬义呢。迎接时,两人面对面,方向正好相反,于是引申出“倒”“反”的义项,与“顺”相对,如逆风、逆水、逆流、逆境、逆来顺受。由“倒”“反”义,进一步引申出“违背”“叛乱”义,也就具有了贬义。)
旅、庐古代同音,“逆旅”中的“旅”是“庐”的假借字,“逆旅”的原始含义是迎接宾客的庐舍。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旅,假借为庐。”段玉裁《说文·注》:“凡言羁旅,义取乎庐。庐,寄也。”《诗经·大雅·公刘》“止旅乃密”(意为:定居点的人口逐渐稠密),马瑞辰《传笺通释》:“旅、庐古通用。旅当读如‘十里有庐’之庐。庐,寄也。”《周易·旅》孔颖达正义:“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 直白一点说,庐本是农时在田野寄居的棚舍。《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说文》:“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从广,卢声。”庐,由田间棚舍,词义扩大,又可泛指一般的房屋、居处,如,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古时,庐、卢二字也常常通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卢,假借为庐。”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第十七》“臣人处狭卢”,王念孙按:“卢与庐同。”
2024.09.12 驴子与老虎
有一天,驴子和老虎发生了争论。
驴子说:“草是蓝色的。”
老虎回答:“不对,草是绿色的。”
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争论越来越激烈。最后,两人决定将这个问题提交给狮子法官。
他们来到狮子面前,驴子大叫大嚷:“法官大人,草难道不是蓝色的吗?”
狮子回答:“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草就是蓝色的。”
驴子不依不饶:“老虎不同意这一点,还出言不逊,请惩罚他。”
狮子随后宣布:“老虎将受到三天面壁思过的惩罚。”
驴子非常高兴,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草是蓝的,草是蓝的……”
老虎十分气愤:“法官大人,草难道不是绿色的吗?”
狮子回答:“草确实是绿色的。”
老虎困惑不解:“那你为什么要惩罚我呢?”
狮子回答:“惩罚你与草是蓝的还是绿的这个问题无关,而是因为像你这样的高级生物,竟然浪费时间和驴子争论这样简单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你还用这个问题来烦我,只是为了验证你已经知道是真的事情。”
与不在乎真理或现实,只在乎自己信念和幻想胜利的傻瓜和狂热者争论,是最大的浪费时间。而且一旦开始争论,难免情绪压倒理智。当你胜负心高涨,一心想赢过对方,你的智力就会急剧下降。所以与他人讨论时,尽量只澄清事实而不辩论对错,或者提供些根据事实显而易见的观点。
2024.09.11 三种权力
社会学家Steven Lukes总结权力有三种不同的维度:
- 决策权 decision-making power
使得他人去做其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权力,面临阻抗时依旧能实现自身意志的权力。比如父母对幼小的孩子,就具备这种权力,父母可以决定是否给孩子买某种零食;在政治中,就是常见的各种暴力机构 (军队警察等),各种可以拍板的领导。这种权力具有强迫性。
- 非决策权 non-decision-making power
也可以说是制度权,即隐藏在制度之中的,设置议题的权力,提供决策选项的权力,让不想要的议题不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权力。比如父母提出选项A和B给孩子,但孩子其实想要C或者甚至意识不到有C选项,而C永远不会被父母放在可选项目之内。这就是父母利用制定议事制度的权力。在政治中,很常见的比如大领导的秘书,古代皇帝身边的贴身宦官,他们可以利用权力让某些议题永远不会被大领导或者皇帝知道。这种权力具有半强迫性。
- 思想权/意识形态权 ideological power
即植入思想,改变他人的思想、信念、欲望和需求的能力,是可以塑造他人的意志和想法且让他人接受甚至喜好有损自身利益的东西的权力。比如国家会通过宣传机构和教育机构等传递某种价值导向 (俗称洗脑),比如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结果是,即使不强迫,国民依然会选择权力者为其铺设的道路,心甘情愿为了某种理念付出。
在现实生活中,权力者往往同时谋求获得这三种权力。他们试图拥有武力 (军队和警察);设置议题的权力 (立法);控制媒体、撰写教科书的权力 (宣传机构和教育机构)。
第三种权力往往是最可怕的,这种权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洗脑过程,让你臣服于权力者而不自知,而且这种过程从古至今无时无刻不在。比如伊斯兰教法下的女性会以暴露头发和身体为耻;比如儒教社会的人会以忠孝为行为准则;比如现代商业社会各种广告会控制你关于美的定义,进而让你形成消费,购买他们的产品;比如金正恩以及其他独裁者对人民的洗脑,让民众对他感恩戴德死心塌地 (虽然效果不会100%);甚至比如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号召民众要为国牺牲,有大家才有小家,要有集体荣誉感等等。
批判性思维往往是对抗第三种权力的好方法。
因为要获取思想权,就是要获取对于“真”、“善”、“美”这三个核心概念的定义权。甲想要让乙认为,X信息是真的,X行为是善的,X对象是美的。如果乙在甲的影响下,确实认为X信息为真,X行为是善的,X对象是美的,那么,甲就成功展现了自己的思想权。如此一来,乙就会去相信X信息,去实施X行为,去欣赏或者购买X对象。
批判性思维的价值之一,就是抵御无处不在的思想操纵,反对权力者对于“真”、“善”、“美”这三个核心概念的垄断性定义。当批判性思维者面临思想操纵时,会问这些问题:
- 你说X信息是真的,你有什么证据?有什么证据反对X信息吗?
- 你说X行为是善的,你是根据什么规范性标准做出这一判断的?在当下,有什么理由要求我们采纳那个规范性标准吗?有没有理由要求我们采取别的规范性标准?
- 你说X对象是美的,你是根据什么评价性标准来做出这一判断的?我有什么理由采纳或不采纳这一评价性标准吗?
如果证据不全面,理由不充足,信息不够完善,那么批判性思维者会说:
目前我没有足够的证据、理由和信息,无法做出准确、理性的判断。因此,我不能断定X是真的、善的、美的。因此,我不会相信X,做X或者购买X。除非你能给出更多让我信服的证据。这样一来,权力者的思想控制诡计就无法得逞。
2024.09.10 如何论断人
马太福音7:1-5:“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给你们。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当我们注意到自己开始在论断他人时,先问问自己:“我与此有何关系?”“有什么证据可以让我作出这个结论?”,但无论如何,论断总无法排除主观因素,也许,要除去我们自己眼中的梁木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直接把我们的判断当面告诉那个人,并请他回应。
2024.09.09 恋爱小技巧
夏令营效应:在短暂、偶然、独立于生活之外的经历中,体验到的亲密连接,以及其后引发的漫长怀念与记忆美化。比如短期的夏令营活动,比如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就讲了一个经典的「夏令营效应」故事。
吊桥效应:正式名称是生理激发的错误归因(Misattribution of arousal),描述的是在高压力或刺激的环境下,人们容易误将紧张、刺激的情绪误解为附近某人的吸引力,因为两者的生理反应都很类似。比如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走过吊桥时,她会把由这种紧张刺激的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归因于身边的异性,认为是他使自己心动而产生的生理反应,进而对对方产生情愫。
投射效应: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人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2024.09.08 娑婆世界的苦
- 三苦
- 苦苦:有情之身心,本来即苦,更加以饥渴、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之苦,故称苦苦;
- 坏苦:对所爱之人或物,因死亡破坏之变化,所生起之苦感。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
- 行苦:行,迁流之义。因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而无刹那常住安稳;见诸法无常,而感逼恼,称为行苦;
-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
- 分段生死:由于众生果报的不同,而有不同相貌、寿命等区别;
- 变异生死:四相迁流,因移果异。
2024.09.07 得有作品
通晓天下武功而百无一用,其实和不出家门的书生也没太大区别;学尽世上技术但做不出成功的产品,一样是毫无意义。所谓知行合一,实在缺一不可。
from mactalk
2024.09.06 侯雪千Phoenix: 我为什么学外语
But being intelligent and knowing foreign languages do share one thing in common: they are both painful. And by "painful" I don' t mean the ennui of tediously long lectures or vocabulary and grammatical studies or the expense of time for the pursuit of wisdom and knowledge, nor even the loneliness your dedication to the endeavor could bring upon you. The pain, the true torment, is the confusion. For the bigger the circle of the known, the greater the contact with the unknown, and the more firmly unlearnt believes used to stand, the more helplessly your new identity totters.
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study Farsi, you may realize that not all the beautiful poetry is written in your mother tongue, that Persian epics written in the Sasanian Empire are as beautiful as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If you happen to study Spanish, you may realize what you thought so unique an aspect of your culture has a similar counterpart in another culture, that the Porto Rican Morcilla is almost identical with the Korean Sundae. If Russian is your language, you may realize that not all the important battles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were fought on your native land, that the Russian defeat of the Golden Horde at the field of Kulikovo is no less significant than the Reconquest of Granada in Spain.
Can’t you do this by reading history? One may ask. Yes, but history written by whom, for whom? Because, you see, after learning a language, if you care enough, part of you becomes a member of the tribe to which the language belongs. That cultural schizophrenia can be truly excruciating. That pain, however, cannot be easily be offset by the better chances of employment in the job market or the simple pleasures of impressing your friends at the dinner table with political intrigues historical anecdotes played out in five different languages. Why, then, would anyone who’s not a crazy masochist wan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Yes,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Yes, to travel to different places. Yes, to advance your career in a globalized world. Yes, it is good for your brain. But, more importantly, as potentially excruciating as it is for those curious enough to see the world, and those brave enough to tear down the veils of bigotry instead of comfortably hiding behind the linguistic barrier and refusing to step forward and know your fellow human beings or even the so-called enemies. I am by no means accusing those not fond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being cowards. If anything, they have to be forever more on their guard of the bigotries, the fatuities and the language barrier and constantly seek more reliabl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deed,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s is almost by definition a sort of masochism. And language learning is no exception. But in such pain, and perhaps only in such pain, can we overcome misunderstandings and bridge cultures and civilizations and find a world of peace and prosperity.
2024.09.04 文革的回旋镖
油管刷到一个很有背景的妹纸的频道,她能接触到相对高层的政界和商界大佬,她的频道里会讲各种她看到的一些高干和顶商的故事。
这一期的主题聊的是当前中国掌权者可能普遍缺乏常识。因为当前中国的掌权者都是50后、60后,而这个年龄段的一个通性就是在应该接受教育的年龄,被各种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给废了,虽然掌权的这批人很多都在文革后恢复高考上了大学,但因为刚重启,考试的知识含量极低,总体来说这一批人极度缺乏常识。比如她举例酒局上遇到的一个现今高官居然对大气层和臭氧的知识感到新奇。
因此你很难指望这些人可以管理好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国家,妹纸的一个隐含结论是,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中国的经济开始一年不如一年,而之前的几十年中国经济能飞速发展,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中国的掌权者都是30后、40后,这一批人是正经接受过完整的正常的教育的,比如长者。
如果想让中国继续走上正轨,那估计要等50、60后这波人凋零的差不多,70、80后迈入舞台中央后,才有可能。那看上去中国人想要过上好日子,至少还需要等个10-20年了。
2024.08.31 纳什均衡
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两个博弈的当事人的策略组合分别构成各自的支配性策略,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
2024.08.30 聊天就是梳毛
如果你仔细听就会发现,无论是酒吧、餐厅、路边还是学术会议的茶歇,绝大部分的聊天内容都是八卦周边各种人之间的关系。对于人来说,这等同于猩猩之间的梳毛行为。
@beijing
2024.08.29 玛雅人的轮子
from 刘大可先生
其实,“发明轮子”远比你想象得要复杂。因为轮子这个东西看着简单,但简单的轮子根本就不能用。
一个最醒目的例子是玛雅人——如今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竟然从来不会使用轮子,无论干什么都只能肩挑手提。
但实际上,如图,玛雅人的儿童玩具很多都有轮子,给陶土做的小动物安上四个轱辘,用绳子一拽就走。
那你说,玛雅人为啥不把轮子做大一点儿,装在车上呢?
因为“尺寸决定了材料的性质”,大轮子,该用什么做呢?
陶土和石头当然是可笑的,古人的选择只能是木头。
乍看起来,树干本来就是个圆柱体,直接锯成片,不就是一个圆溜溜的轮子了?
不可以的。
木头是各向异性材料,只有顺着树干的生长方向,才比较结实,而在直径方向就比较脆弱。如果直接把树干锯成圆片,这样的轮子碰上个石子就掉一块,滚上几天,轮子就成了多边形了。
所以做轮子,最起码要把树干竖着劈成片,再削成个圆形。
但这样的轮子过于笨重,根本不省力,而且特别颠簸。
所以实用的轮子还必须足够轻便,你应该在古装剧里见过那种“辐条式”的轮子,比如秦始皇的铜马车。
造这种轮子,要先把木材削成均匀的长条,然后用火烘烤一个侧面,使它弯曲,最后完全弯成圆形——正所谓“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即便如此,这样的轮子也是很沉重的,通常都得牛马之类的家畜才能拉动。
是的,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人力的车辆,轮子是用来给牛马省力的。
然而对于玛雅人来说,这都是不可能的。
因为玛雅人没有坚硬的金属。
玛雅人直到11世纪才进入铜石并用时代,而且直到墨西哥人入侵中美,青铜器都还没有普及,光靠石器,他们根本不可能把木头削成圆形的。更不可能削出长度均匀的木条来。
不仅如此,金属不普及,玛雅人就无法清理城市周围的大片丛林,无法开辟大面积的平坦地面,这也大大削弱了研发轮子的需求。
更糟糕的是,美洲没有可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玛雅人没有牛马之类的役使家畜,也就没有使用木头轮子的场景了。
生产消费两头堵,玛雅人当然造不出轮子。
反过来,在旧大陆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辐条式的轮子就已经出现了。最初的发明者很可能是古印欧人的 安德罗诺沃文化(Andronovo),这个文化位于咸海以北,草原为主,地势平坦广袤,马匹和青铜也都随着旧大陆的长途贸易早早普及了。
他们发明轮子,当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而且,印欧人发明了马车之后,很快成了一直强大的力量,开始在整个旧大陆上扩张,轮子也就传遍了整个旧世界。
往西边,他们扩去了欧洲,下面左图是希腊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驾着马车,甩着阴囊,从天空碾过去。类似的,北欧神话里的索尔也是驾驶战车的,因为打雷的声音很像车轮碾过。
往东边,他们进入了印度。下面右图是科纳尔克太阳神庙里的轮子——印度教的太阳神苏利亚也是驾驶战车的。
后来佛教里面护法用的那个轮子,就是这个轮子演变来的。
另外,中国的黄帝,轩辕氏,“轩辕”也都是战车上结构,中国的天子称“万乘”,也是值得一万量战车。
@beijing
2024.08.28 鸡汤004
- 学习是痛苦的,有时候你甚至会有意识地去避免开始这件事情,先干点这个,再干点那个,熬到最后,发现没时间了,再拿起书来读一会,困了,今天先睡吧。就这样,一天天很快过去了,你发现自己似乎每天都在坚持,但依然没效果。但事实是,你既没坚持,也没效率,这根本不是刻意练习。但即便是最简单的坚持,最后的结果也都是惊人的。这世界上一直存在一条路,让我们的能力从平庸到杰出,这条路漫长而且艰辛,只有少数人愿意走下去,所以,优秀的人永远是少数。 - 无论大家工作还是生活,总要涉及各种领域,如果每个领域都浅尝辄止,那你就真的成了普通用户了,普通用户是没法进入高级用户的圈子的,因为那些人讨论的东西你不懂嘛,你也不能给别人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普通用户之殇。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大部分人也成不了盖茨和乔布斯,但我们可以成为高级用户。
from 《人生元编程》
@beijing
2024.08.27 永恒和不可能
丘吉尔在1930年代说过的一段话:
在我从小就被教育去相信其为永恒的和重大的那些东西中,很少有什么还在延续,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人为设立的。每一件我确信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者每一件我被教育要确信其为不可能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
2024.08.25 红尘滚滚
在谈到45岁的年纪为何显得如此年轻时——
李娟说:我不用上班,没有太大的欲望,没有孩子,不用维系交际网。
在被问到是否有会觉得焦虑的事情时——
李娟说:肯定有很多,生而为人,不是被困在这儿,就是被困在那儿,有的人是困在疾病之中,有的人是困在贫穷之中,有的人是困在繁忙的工作里,困在空虚里,每个人都被困在一些地方,而我被困在记忆里,我不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帆风顺的,真的缺心眼的无忧无虑的人,过得不好是常态。
(上面的李娟,是阿勒泰的李娟。)
2024.08.24 陈年喜
可以封神的一期。
2024.08.22 日出、夕阳和月亮
走路回酒店,抬头看到云层的间隙里,一轮明晃晃的月亮挂在天上。
正常的人生需要有时间和心情,去看日出、看夕阳和看月亮。也就是王小波说的那个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 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shanghai
2024.08.21 自由
@柳叶安安:唉,现在才发现以前的自由有多可贵。存款自由,取款也自由。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晋江作者写H文,天涯论坛无禁字。
@深海碎光:横批:十年而已
@shanghai
2024.08.19 读《孙悟空拜访乔伊斯》
@shanghai
2024.08.13 读《梳毛、八卦及语言的进化》
(1)灵长类动物的群体规模受限于该物种的新皮层面积;
(2)由于类似的原因,人类的社交网络规模的上限约为150人;
(3)灵长类社交梳毛的时间直接关系群体规模,因此梳毛对维系团体至关重要;
(4)人类语言进化是为了替代社交梳毛,因为庞大群体中的梳毛需求多得让人无暇顾及,语言进化可以节省时间,让人更有效地运用时间进行社会交流。
2024.08.12 自由的威胁
每个时代,自由都面临四大威胁:
- 强人对于权力集中的渴望
- 穷人对于财富不平均的怨恨
- 无知者对于乌托邦的向往
- 没有信仰的人把自由和放纵混为一谈
——英国历史学家、理论政治家阿克顿勋爵
2024.08.03 历史的垃圾时间
这个词出自广州《羊城晚报》编辑胡文辉于2023年9月发表的评论文章《历史的垃圾时间,文化的悠长假期》,形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或政治状况已经严重恶化,且无法扭转,最终将走向失败的垂死时期。2023年11月,署名清和社长的作者发表题为《如何渡过历史的垃圾时间》的网络文章以回应胡文辉观点。到2024年7月份,很多人开始讨论当前中国是否已进入了历史的垃圾时间,这种讨论的背后有一个逻辑,即中国没能跳出兴亡周期率,当前不过是一个新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普通朝代,这可是犯了当今朝廷的大忌讳,于是“垃圾时间”这个词都可以成敏感词了。
那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历史的垃圾时间?
1、结论当然要几十上百年后才能得出,现在当局者迷;
2、历史总是有垃圾时间的——但人生没有,每一天都算数。
2024.08.02 读《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
原本以为是一本教你如何讲脱口秀的书,没想到确实是一本工作手册,讲脱口秀演员的职场生存之道。
对于脱口秀演员来说,要成为顶级,就要区别看和观察,越早丧失看剧的乐趣,越早发现观察剧的乐趣,越早成为一个合格的以创作为生的人。作为内容创作者,脱离工作节奏,远比脱离生活学习更可怕,对创作来说更致命。好的工作节奏,就包含了学习,包含了养分。不能实践,就等于没有学。最好的学习,也是在实践中学。
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内容创作者,无论如何,先行动起来,写起来,写不好你还写不坏吗?有了坏的,才能有好的。完成比完美重要。
经典的黑帮片拍来拍去其实就拍一件事: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曾经靠着什么崛起,最终又怎么因为同样的东西陨落。这个东西往往是性格。这个规律反过来就是很多喜剧片的内核。一个非常不厉害的人物,曾经因为什么到处碰壁、惹人嫌弃,最终又怎么因为同样的东西成为英雄。这个东西往往还是性格。
如果你要采访别人,请问事实,别问想法。问行为,别问理由。问事,别问人。因为绝大多数人真的想不明白,也真的不知道自己做一件事是为什么。
举例来说,错误的问法:张艺兴你为什么决定回国?这很可能让谈话陷入尴尬,更糟糕的是,这种问题常常还会让受访者产生戒心,那就全完了。正确问法:张艺兴你在韩国训练最苦的时候什么样?你回国第一件事是干什么?回国第一件工作是什么?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要做脱口秀,也可以拆成如下这些问题。你是哪年开始做脱口秀的?第一次在哪里?第一次赚钱了吗?什么时候开始赚钱的?那笔钱怎么花的?没钱的话坚持了多久?以前一起做脱口秀的朋友还联系吗?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保持专业,时时刻刻都做到专业,这样跟你接触的人才不会轻看你,才愿意信任你。工作中,尤其不要意气用事,人生不是一把两把,这牌局很长。宋神宗说过一句话,“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做快意事之前,万望三思。
在职场中,只要跨部门合作,你就要像那个部门的人那样思考,这样学得更快。
你是要活到至少八十岁的,最终你的工作是你,最终你的作品是你,最终你的成果是你这个人,你应该时刻想着这件事,就是你所做的所有事情,受过的所有训练,委屈,成就,都是为了成就你这个人。你用这样的思考方式去考虑问题的时候,有些事情你就知道该怎么分等级了。
2024.07.30 如何做一只好爬虫
2、Web Scraper:0 代码爬虫插件
3、后羿采集器:自动化的傻瓜式网页数据采集工具
4、如果pc端有反爬机制,可以看看移动端和h5;
5、不要猛攻,学会停顿和sleep,做一个凌晨四点的爬虫;
6、看网站的 robots.txt,人家声明了希望给什么搜索引擎爬,那么当你在 Python 构造 Header 的时候 User-agent 就直接指定他们 robots 定义的就好了;
7、每一次你在复制 request header 的时候,格式很麻烦,可以自己写一个方法,参数是复制的 header 字符串,然后生成 header 的字典格式;
8、要爬取整个网站的url,不是去首页一个一个抓,而是应该找到对方的 sitemap.xml,sitemap一般在网站的根目录下,可以在他们的 robots.txt 看看他们指定的位置;
2024.07.29 感受的标准
from 孟常
外国人也批评巴黎开幕式,的确是事实,但这个语境吧,得掰开揉碎了说。
最多的批评声音来自基督教传统世界,说演出“亵渎”,充斥着觉醒文化,一堆牛鬼蛇神什么的。大多数社交媒体上的英文批评都来自美国,表示看不惯的海外中文博主也大多来自北美,这除了再次证明美国比欧洲保守得多,美国的自由派在欧洲是中间甚至偏右之外,没什么好多说的,这些元素对于「世俗主义」(“laïcité”,有机会再展开)施行了一百多年甚至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的法国人来说,不过是司空见惯的日常空气,道不道歉,只是官方公关。又不是像《查理周刊》那样肆无忌惮,拿自己的基督教文化传统开玩笑,不值一提。
另一类表示不屑的声音来自普通欧洲人。我看了社交媒体上的英语和法语发言,也跟法国和意大利的朋友简单聊了下,ta们的反应跟前面那一类批评声的对照很有趣。一些人觉得开幕式上的表达有些太……主旋律,官方像去逛商场消费一样把一堆文化符号挂到自己身上,试着讨好所有人,说你快看看我,多么包容和多元!有个意大利的酷儿朋友用了“刻奇”这个词,他觉得主办方在自我感动,“把我们酷儿也拉出来给世界展示一下,给自己的文化多元站个台”,政府办的嘉年华,你能指望什么?
坦率讲,我觉得ta们这么反应很正常,毕竟开幕式上这些东西,就是ta们日常生活里见的、玩的,城里有太多社群集会、俱乐部、狂欢节,开幕式甚至还略显“保守”了——我估计在咱这,就是看到脱口秀演员上春晚了!
这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批评声音,欧洲人和美国人。那么对中文语境来说,怎么看待这种批评声呢?
我跟那个酷儿朋友说,虽然你觉得这些元素很烂大街,也对奥运会不感兴趣,但如果这些表达,对于那些在自己的社会不能得到足够代表、也不能够发出声音的社群来说,可能是莫大的激励呢?在奥运会这样的舞台上,ta们看到像自己一样的人也可以活得自尊、自由,散发光芒,于是就不那么孤独了呢?我跟他讲了央视名场面,他笑死了。他同意我说的,解释说,他是用自己的「标准」在进行评价,人的处境和条件毕竟不同。我说是啊,一些人的日常,是另一些人的梦想。
我记得以前经常跟美国室友争论。他坚持说美国糟透了,国将不国,是世界上最坏的地方,我说你能不能客观点,我也不喜欢美国,但你让那些处于更糟糕境遇的国家的人怎么办?他说你不懂。我忍不住夸两句美国,他就急眼了,历数美国的污点。他说的的确是事实,那就是他的「现实」,至于是否有别的国家更糟,他不关心,反正不是他的烦恼——这自然在批判性思维上有遗憾,但这种想法其实很有代表性。我在欧洲也经常遇到一种左派年轻人,说俄乌的确是不义之战,但北约和美帝也一样坏。我说你确定吗?他说确定,北约都要在我们的城市建指挥部了,坚决反对,一切错误都在美帝。我又列举了些世界上其他“远方的哭声”,他说也没有美国坏。这种场合见多了之后,我就多了份同情之理解,在ta们的世界里,“美帝”是具体的、直接的、与我有关的威胁,而各苦其苦的他人的哭声,都似近又远,不是ta必然的道德责任。同样的场景可能发生在,一个匈牙利自由派告诉我,没有比奥尔班更糟糕的人了,你列举一堆名字,ta拒绝地遥遥头,不,就是奥尔班最坏。因为那是他自身世界的“威胁”。
我不是在说比烂主义和whataboutism,而是当一个人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你要看ta是超越了自身情境和利益,还是只是表达自己的个体感受,使用自己世界的「标准」。有人给我留言说,听说欧洲通货膨胀,能源很贵,普通人活不下去了,是真的吗?我说是真的,period. 但你要比较吗?欧洲人嘴里的活不下去,是什么标准?是只剩1000欧失业救济金,还是今年不能去国外度假了只能在附近找块沙滩?
当一个欧洲人说自己日子过不下去了,自己遭受的压迫很严重,ta是真诚的,批评公权力和抱怨自己的生活,是ta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看客可千万别当真,我觉得ta们是在炫耀自己的“肉糜”。
说了一大圈,回到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在“欧洲标准”里它可能中规中矩,还略嫌主旋律,美国保守派觉得伤风败俗,那咱们呢?我自己的标准很朴素,我看里面那些欧洲人,都活得简单、松弛、自由,很有生命力的样子,我还没有达到那个标准,所以还是很羡慕的。
2024.07.28 开始
从寻找需求开始。需求是万物之始。
2024.07.24 读《如何假装懂音乐》
这本书回顾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世界流行音乐的百年发展史,简明扼要地囊括了30多种流行音乐的主要风格发展。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可以用《礼记·乐记》里的一句话表达:“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内心的表达就是音乐,无所谓风格,更无所谓乐理。
书里面有着大量的冷知识可以供酒桌上吹牛使用:
说到爵士乐的起源,不得不提美国的红灯区文化。在19世纪,美国风月场里总有几个黑人拿着白人的乐器吹拉弹唱,为等待的客人们助兴,演奏的时候也几乎不穿衣服。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黑人性能力比较强,通过音乐传递“正能量”,有助于客人发挥神力。今天被写作“Jazz”的爵士乐,最初被写作“Jackass”(蠢蛋)。后来,Jackass被简化成Jass,最后又演化成了Jazz。
今天几乎所有音乐风格,向上都能追溯到基督教音乐,即从《圣经》里找主题创作的音乐。基督教音乐用来做啥?用来传教。
福音音乐是一种没有乐器演奏的基督教音乐,原因不是遵从原教旨,而是因为黑人没钱,买不起乐器,主人淘汰下来的也不给他们,所以只能跺脚打节拍加清唱。
最广为传唱的那首福音歌曲 Amazing Grace,中文一般译作《奇异恩典》,作者只写了词,有各种编曲。
福音音乐唱《圣经》,蓝调音乐唱生活,尤其是给农场主干活儿时的艰苦生活。所以说,最早的蓝调音乐相当于黑人的劳动号子。
美国卖唱片的人只给音乐做两种分类——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黑人音乐被称为“蓝调音乐”,白人音乐被称为“乡村音乐”。“乡村音乐”这个词是为了区别于黑人音乐而出现的。那时候城里流行的都是爵士乐,日后成为流行音乐根基的乡村音乐还属于“非主流”,所以乡村音乐之前的名字并不太好听,叫“乡巴佬音乐”(hillbilly music)。
最开始乡村音乐是在美国南方田纳西州布里斯托尔(Bristol)开始的。这个诞生地是美国政府授予的。这里还盖了乡村音乐诞生地博物馆(TheBirthplace of Country Music Museum)。布里斯托尔之所以能够被授予“诞生地”的称号,主要是因为1927年一系列特别有影响力的录音,这一系列录音被统称为“布里斯托尔现场”(Bristo lsessions)。制作人还在专辑的录制过程中提出了延续至今的版税制度,即按照销量给歌手结钱。可以说,唱片工业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
我们今天所说的民谣(folk music),其实在整个民谣音乐的发展历程上,只代表了其中一半。Folkmusic这个英文词还有另外一个翻译,叫“民间音乐”。民谣和民间音乐只是中文的译法,美国人区分它们的时候,管民谣叫“现代民歌”,管民间音乐叫“传统民歌”。
摇滚这个词从诞生到衍生,和精神世界几乎完全不相关,摇滚基本上都是在讲物质世界的事情。所以本没有什么“摇滚精神”。
朋克不是一种音乐风格,不是一种听觉上的同质化体验,而是一种街头文化。“punk”在英文里是流氓阿飞的意思。
嘻哈就是黑人的朋克音乐。和最早的朋克一样,嘻哈也是来自街头的文化,都是一群不去上学的孩子在一起做的事。
嘻哈音乐此前被叫作“放克”(Funk),是节奏蓝调和爵士乐杂交在一起产生的音乐,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那个年代的黑人乐队音乐。和摇滚乐一样,都是用来给舞会伴奏的,唱得比较野,有时候甚至连说带唱,于是一不小心形成了最早的说唱。这个张嘴就来的本事,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freestyle”。
所谓重金属(Heavy Metal),最开始就是一种大男子主义音乐。“重”代表深刻,“金属”代表情绪,直白一点解释,重金属就是一种注重情绪宣泄的音乐。在重金属音乐当中,吉他手是最重要的,甚至比主唱更重要,几乎所有的重金属音乐中都会有一段吉他独奏 solo。
2024.07.22 如何在变化的时代里保持希望和轻松感
囧司徒 (Jon Stewart) 说,谁不是呢,谁年轻的时候不觉得这个世界快要完了。但等你老了,你回头看会发现,这不过就是一场游戏嘛,坚持吃饭,坚持到底就好。那时候,会有新的年轻人问出你年轻时候的问题,然后你就可以说,你他妈根本不知道我小时候世界是什么样子,你觉得现在不好吗。
2024.07.21 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亲子关系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影响我们最深的关系,原生家庭会持续影响你的一生。宋祖英有首歌叫“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用来描述原生家庭的影响非常贴切。我们每一个除了基因,还有性格上和三观上被上一辈人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就像多年前射出的子弹,可能平时毫无察觉,但多年后的某一瞬间你回头的时候,子弹正中眉心。童年经历的一切把我们塑造成今天的样子,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式。所以如果你的经历不太完美,你不太希望继续传递给下一代,那你需要这样一本书来纠偏一下。总结下这本书的几个主要观点:
1、你现在的行为方式大多可以找到童年经历的影子,孩子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与他人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亲子关系以及周围的小圈子。父母相处融洽是养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父母之间的爱、善意、关怀和尊重,都会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2、不要评判,尤其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3、赞赏孩子的努力,并发现一些具体的特质给予称赞,不要赞赏他的行为,描述你看到的东西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评判。远比“干得好”“太棒了”之类的笼统评语更鼓舞人心,也远比批评更实用;
4、在事情发生之前,你应该先告诉孩子即将发生什么事,并停顿一下。养成这个习惯很重要。
5、承认自己的感受,也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要和孩子争论他的感受,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敞开心胸面对和接纳孩子对你展现的情绪以及感受;
6、设定界限时,应该界定自己,而不是界定孩子。所以你应该说:“我不能让你玩我的钥匙。”而不是说:“我以前告诉过你,你不能碰我的钥匙“。以你自己的感受作为理由,因为你的感受才是真正的理由,不要假装你的决定是基于事实,这样才能摆脱理由之争,并且尽量不要以负面的话语来设定界限。与其说“不要在墙上画画”,不如说:“墙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画画的地方,这里有一些纸” 。与孩子合作,一起头脑风暴,而不是对他下命令;
7、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不要干扰全神贯注的孩子,跟孩子分享你喜爱的活动,让孩子一起参与你需要完成的工作。陪伴他,让他主导。从旁观察与帮助他,而不是直接伸出援手。协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替他做事。
2024.07.21 老舅定律
定律一:门诊给你开的药物处方里如果含有三种或三种以上药物,极大概率会至少有一个药物是没有用的,门诊医生给你开这款药为了赚你钱。一般来说,这个药还是最贵的。
定律二:处方单的药物,如果看名字你根本不知道这个药是干什么的,那么这个药可能没问题,而如果药名字一眼看上去就知道干啥的,那么,这个药就是没有什么用的,赚你钱的。
from Fenng
2024.07.20 如果你要机会
那请珍惜并重视自己在公开场合的发言。
2024.07.19 妈妈咪呀
音乐剧里的欢乐本和亲情本。
2024.07.18 巴浦洛夫反应
技术人(甚至所有人)都有个巴浦洛夫反应,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他们就会开始尝试解决它。现实中很多程序员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出现问题后,首先怀疑自己,向自己归因,并立马尝试给出解决方案,而不是先从问题跳出来,先明确问题是否真实存在,然后拆解出现问题的几个可能方向,最后排一个优先级顺序,也许程序员并不是这里可能性最大的问题。
2024.07.17 从第二张幻灯片开始演示
Lawrence Block 写过一本关于小说写作的书《Telling Lies for Fun and Profit》,他建议先用“自然”的方式起草你的故事,比如第一章先介绍英雄,第二章再开始行动,然后交换两章的顺序。比如现在第一章以一把枪指着英雄的头开始,到最后,他摇摇晃晃地站在悬崖上,准备跳进一条鳄鱼出没的河里。就在紧张气氛达到顶峰时,开始介绍这个角色,这个时候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想要去了解他了。
做技术报告也很类似,通常你需要先说明问题的背景,再引出要被解决的问题,然后讲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以及效果如何。但有些听众可能已经很熟悉背景了,而另一些听众则没有动机去理解这个背景,因此你的报告可能不会吸引太多人。这个时候你可以像写小说一样,换个顺序,首先展示一个令人惊奇的结果,然后介绍如何实现的,效果就会好很多。
技术人(甚至所有人)都有个巴浦洛夫反应,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他们就会开始尝试解决它。因此需要在一开始就让他们先上钩,然后给他们一个机会去跟你着你的报告一起解密。
2024.07.15 读《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这是当代著名哲学家Thomas Nagel的一本微型科普读物,全书没有出现任何一位哲学家的名字,也没有诘屈聱牙的哲学术语,而是很简洁直白地介绍了9个基础的哲学问题可分为3部分,其中认识论、知识论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词语的意义”,心灵哲学的“他人的心灵”、“身心问题”,以及伦理学的“自由意志”、“对与错”、“公正”、“死亡”和“生命的意义”。
- 外部世界是否存在?好像你唯一可以确定为存在的东西,就是你自己意识之内的东西,除了你的内在经验和思想之外,太阳、房子、历史、科学和其他人,甚至你自己的身体,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你的经验、思想、感受和感官印象的基础上,那这些东西是否真的存在呢?
- 他人的意识,在你自己的意识之外,他人的意识活着经验的性质,甚至他们是否存在,都值得会怀疑。Thomas Nagel 还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成为一只蝙蝠可能是什么样子”,Nagel 在此文中给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从根本上说,当且仅当一个有机体具有作为那个有机体是什么样(对于那个有机体来说是什么样)的经验时,它才具有有意识的心理状态。”(但丹尼尔·德内特拒绝了内格尔关于蝙蝠的意识的不可知性)
- 身心问题,即使认可物质世界,包括你的身体与大脑,是存在的,且认为他人的意识也是存在的,那意识与大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即你的意识是某种与你的大脑不同的东西,还是就是大脑本身呢?亦即你的思想、感受、感知和情感,是附加在你的大脑中所发生的生理过程之上的东西呢,还是本身就是这些生理过程呢?
- 词语的意义,词语不只是用一两个词进行简单的交流,而是对远远超出当下周围环境的世界的描述活着虚构,而从前者如何能理解后者,还不是很清楚。
- 自由意志,你有自由意志吗?决定论是对的吗?至少科学家认为,对于基本粒子而言,决定论是不适用的。但对于自由意志的讨论,这远远不够。我们都知道“做”某件事的意思是什么,但是问题在于,如果说你的行为并未被你的欲望、信念和人格以及其他东西所事先决定,它看起来就是某件自己发生的事情,没法给出解释,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能够“做”它?如果决定论正确,先前的条件就该为我们的行为负责,否则,就没有什么东西要负责了。
- 对与错,人为啥要在乎某些事情,而导出对错?有些人试图找出这个人所在乎的某种东西,然后把这种东西和道德联系起来。比如出于对于上帝的爱,你就应当去遵守他的诫命。以及对与错的标准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吗?
- 正义,不公平是客观的,但我们用手段来达成所谓公平,需要注意什么?
- 死亡,死亡是什么?
- 人生的意义,百年之后,你归于尘土,万事皆过眼云烟,甚至亿万年后,太阳熄灭,宇宙热寂,所有人的所有一切都烟消云散,整体都毫无意义,那你如何面对自己的一生,这一切对你有什么意义呢?
2024.07.14 今天这个世界发生了三件事
早上:美国竞选集会,一声枪响,特朗普引导人民的画面传遍全球;
中午:小年同学爬楼梯摔了一跤,脸上摔出一长条口子,好在不是很严重;
晚上:中国某咖啡馆,三人小组似乎有点钻牛角尖,苦思破局之路,最后悟到还是需要加强社会联络,搞到更多行业信息。
以上三件事对整个世界的长期影响不分上下,毕竟人类社会是一个二级混沌系统。白云苍狗,世事无常,人生刺激,莫过于此。
2024.07.13 高维空间
虽然人能直接感知的物理世界是四维的,但叠加人的意识后,人情世故,利益纠葛,爱恨情仇,再加量子力学,让这个世界变得极度复杂,远不是四维可以描述的。但有个词可以一用,那就是江湖,江湖就是高维空间的诗意描述。
2024.07.12 在青城山
道教名山青城山,在成都市西北方向,被称作西蜀第一山,得名目前有两种说法:
- 青城山有阴阳36峰呈环状排列,锋锐崖陡,“青翠四合,状若城廓,故名青城”;
- 此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
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这一派以符箓见长,故世称符箓派,也叫正一派,天师父子相传,婚娶不出家,其道观也被人称作“子孙庙”,直到今天依然传承如故)。
青城后山,山底有一泰安古镇,是扼成都平原西入大小金川的必经驿道上之重镇,唐时为味江寨,清时始依场后的古泰安寺易名为泰安场,是成都茂汶、金川物质交流的中转重镇。上山后中段山势险峻,缝隙之间,左右相距咫尺,有一段龙隐峡栈道,上下勾连,倚山曲折,绝壁处凌空架板通行,悬于飞瀑寒潭间,两边岩石长满青苔,山涧寒气逼人,是观山赏景,避暑探幽的好地方。
另外,白素贞的籍贯被归到青城山是晚清白话小说重改白蛇故事后的事情了。
@chengdu
2024.07.11 会
会。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未明,可能是积聚禾谷的意思,引申为聚合、会合。由此义引申为盟誓、聚会、相遇、符合,还引申出两个名词义:一是器盖儿,二是都会,即人口集散之所。
@chengdu
2024.07.10 天府之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这才真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chengdu
2024.07.08 演唱会散场效应
就是极致的快乐之后,不得不抽离出来回到现实的感受。每周一体验一次。
2024.07.07 痛苦的来源
除了生病,其它你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来的,这些痛苦并非真实存在。
2024.07.06 Memento Mori
"memento mori”是拉丁语中的一个古老概念,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记住,人终有一死”
你每时每刻都在走向死亡。从你出生的一刻起便是如此。人人都是这样。当你想到死亡和从生到死的过渡,你觉得那是什么样的?
最后一次呼吸?
最后一次心跳?
那是一个特定的时刻吗?
不再存在于这个世上是一种什么感觉,根本无从想象。无意识状态是无从体验的,而死亡则是永恒的无意识状态。
读《一切皆过客: 生啊死啊时间啊》,这是一本很短小的漫画。阐述了两个事实和真相,第一,生命是有限的,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短暂瞬间而已;第二,生死不受我们的控制。所以你最好想清楚你需要什么才能让活着有意义?以及什么东西就算没有了,你也能活下去?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有能力的时候,拥有更充实的生活,而不必等到死亡降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找错了方向。
2024.07.05 人生海海
带小年在 @大梅沙 看海,小年看到大海的巨大浪花无比激动,不知道他何时才能明白“人生海海” (由同一个海字联想到的)。
2024.07.04 读《食南之徒》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里的一段不起眼的记载出发,演绎了一个脑洞大开跌宕起伏的故事。主人公唐蒙因为好吃的“蜀枸酱”认识了小姑凉甘蔗,而甘蔗之母被指三年前毒死武王后投水而死,于是意外卷入大汉与南越国的政治角力和南越过宫廷秦人派和土人派之间的斗争。唐蒙本习惯于躺平只求美食,但内心深处始终有着自己的道德坚守,于是深入南越国赵佗武王之死的调查,最终查明真相,还了甘蔗一家三口的清白,同时也根据“蜀枸酱”的供货渠道找到了大汉通往南越国的第二条道路,使得大汉可以不必通过五岭而是走水路直通南越国都城番禺城,为几十年后大汉灭南越国做好了铺垫。
感慨地理大发现之前,地图对于古人是很奢侈的,张骞未出使西域的年代,中原地区的人所能感知到的周围广袤区域,都是重重迷雾,西南地区瘴气弥漫,东南地区茫茫大海,西北沙漠戈壁,高原苦寒之地,东北则天寒地冻。走入迷雾,把地图点亮,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这也是为什么历史给予了张骞很高评价的原因吧。
2024.07.03 修行的境界
身处红尘,心在方外。
2024.07.02 时间项目与运气项目
生活中很多事情的进展和结果主要取决于你投入了多少时间,跟运气什么的关系不大,比如读书,比如学英语,比如写一些小项目,甚至比如钓鱼,这种可以叫时间项目。与之相对的是运气项目,就是你的进展和结果更多取决于运气,比如创业和炒股,而打工赚钱则介于中间而更偏运气项目。你的人生应该多少有几个时间项目,这样你感受的确定性会高一点,幸福感会更稳定一点。
2024.07.01 香蕉和西瓜
- 中文读书:微信读书
- 英语单词 (通过英语阅读):英语帮app
- 英语口语:需要一个工具,能够根据用户的水平,每天出一个简短篇幅的口语材料,要求用户背诵,并检测
- B站 BigShot英语:每天一个简短篇幅口语材料,逐句讲解发音
- 人人词典:搜单词,出含有此单词的电影/电视剧片段
- 配音并检测的工具没有合适的
- 跑步健身:佳明手表
- 写写小程序:HbuilderX + uniapp + unicloud
- 写写智能体:coze
- 理财专家:远妈?
- 写作练习:notion?
- 意识的数学原理:推荐先看看侯世达的《G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