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Q4 胡言乱语
Oct 1, 2023
| 2024-2-19
0  |  0 分钟
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date
Oct 1, 2023
slug
2023Q4 胡言乱语
summary
2023Q4 胡言乱语
tags
读书
思考
category
胡言乱语系列
icon
password

2023.12.31 本月读书总结

本月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影响了读书的进度。
《我在北京送快递》《攒多少钱才能安心养老》《你的第一本保险指南》

2023.12.30 年度总结

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是家里多了一个小朋友,短短十个多月的时间,见证了一个新的生命从初生时的鸿蒙初辟,懵懂无知,到如今慢慢有了自己的小主张,浑身的小反骨开始觉醒。让人惊叹于生命的奇妙,作为人的意识是在哪一刻开始凝聚?作为我与世界的分隔是从哪一时开始有了边界?对于人类智能的探索,还真的远远没有摸到门槛。同时,与小年妈一起养育这个小生命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巨大的持久的幸福体验,尤其是还成了小年最黏的那个人,这些幸福快乐远超过往岁月所有快乐的总和。
另外,这一年我也深刻体会到了“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的内涵,而要在这个操蛋的美好的世界上活得快乐,这一年的经历教会我需要在几方面做好独立:精神上要独立,要有自己的内在思想核心,能撑起自己的三观,不要依赖别人或者社会的规训,要做到这一点,只要多读书就好了,懂的都懂;物质上要独立,要有自己能掌控的一摊事,为自己和家人提供经济供应,注意,打工不是独立,打工还是受制于人,至于如何做到,懂的都懂;生活上要独立,要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至少能做到健康无公害地独处,独处很容易,健康无公害则很难,能有益则更难,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面两点做的有多好。

2023.12.29 一个flag

“民心”已不在国民党这里,但国民党应该能拿下立法院多数票。然后,中华民国大概率万岁。

2023.12.28 历史的幽灵

我虽然喜欢读历史,但不喜欢住在有历史的地方,这种地方,历史沉淀太重,总有层层叠叠的幽灵附在每一处角落,即使这些角落已经被现代的装修覆盖。就连当地人的说话,在语气的间隙里,历史的幽灵也总能袅袅地飘散出来。虽然看不见这些幽灵,但是能感受到,这种被监视的感觉让人很不爽。如果仅作短期旅游,倒不失为一种乐趣,如果是要长住,哪怕是非旅游目的短住,也常常让我略感不适。

2023.12.24 读《我在北京送快递》

之所以读这本书,大多是出于对快递员这种平常经常能见到也能打交道,但实际上又很难深入了解其工作和生活的群体感兴趣。其实作者不只做过快递员,他在20年的时间里,辗转多个城市,做过19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是毫无关联,经验几乎无法累积,这些工作大多都是被列入“底层”的职业,比如便利店店员、自行车销售员、服装店导购、面包店学徒、加油站加油工等,但唯有写作这个爱好是作者始终坚持的。
如果从文学性上来说,这本书乏善可陈,只能说作者胡安焉是靠着真诚打动了所有人,才有了这本现象级的半自传性质的书。通过类似“流水账”的方式,仿佛一部平淡的纪录片,直白地记录着这个时代芸芸众生里一波“底层”人的普通生活和喜怒哀乐。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自己的生活做了细致的思考和总结,有一些话不得不说相当精辟。
我意识到自己想讨好所有人的冲动是盲目和徒劳的。每个人都会以己度人,你永远无法让一个不真诚的人相信你的真诚。反之,你根本没必要向一个真诚的人证明你的真诚。
卑贱的人如果心怀不满,就只会欺负别的卑贱的人,因为反抗权势是要吃苦头的。如果实在是谁也欺负不了,那就只能去虐待动物了。人们常常说,爱情是盲目的。但在我看来,爱情恰恰最不盲目、最不功利、最忠于本心。相反,仇恨才是盲目的。
大家都在不断变化和成长。他们二十岁时听性手枪乐队,但三十岁时不会听了。不是说性手枪不好,而是那种好只属于二十岁。
商品社会、消费主义等征服全球的结果:人们的生活经验普遍地同质化了。
我在一套我不适应的价值系统里寻求肯定,然后不断地失望和失败。当然,我不能把失败的原因都推到外部环境上。只是我也没必要寻求别人的认同。我应该做我喜欢和擅长的事,比如说写作。
相对于写出来的部分,没写出来的部分应该更庞大和厚重;而小说的艺术就是在有限的文字和形象里蕴含无限的思想和情感。
完全为了谋生而工作,就和坐牢一样可悲,所以很少人声称自己是完全为谋生而工作的。
消费主义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囚禁却始终存在,我们只是看似更自由了而已。而且,相比于限制你做所有你想做的事情,向你灌输你需要些什么并给你途径去实现,无疑是更牢固和持久的促成社会稳定的手段。但这其实仍然是奴役人的方式。
工作本是生存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的目的。只是社会的发展使我们不至于像我们远古的祖先一样,即使卖命工作仍免不了冻死和饿死。今天我们不用花上五天五夜不眠不休地追踪一头猛犸象,在自己彻底累垮之前扳倒猎物,然后拖着血淋淋的肉块步行几十公里回到自己居住的那寒冷的洞穴,喂饱自己浑身长满毛的妻儿。是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如果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处身那种境况,大概会选择自杀了之。幸好我们已经发展出非常复杂的社会规则和生产手段,使我们的工作高效、体面,这和血淋淋的原始狩猎完全不像是一回事——尽管它们仍然是一回事。
在我看来,只要是认真度过的日子,最后都不会没有意义。
假如说,工作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是我们对个人意愿的让渡,那么与此相对的生活的另外部分,就是那些忠于我们意愿的、我们想做的事情和追求——无论其内容为何,我在这里暂且先称之为自由吧。
所谓的自由,实际上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
文化水平越高,思维和意识越复杂,人就越难在工作中感觉到自由。
就如莱辛说的: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可贵。自由的情况也一样,或许它可望而不可即,或许我终生都无法抵达它,但这并不要紧,因为对它的追求比对它的获得更可贵,而且这对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来说都很可贵——它就像理想和信念,是我们生命的支点,而不是内容。
从更多的生活经验中,我逐渐认识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2023.12.22 72小时规定

  • 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必须在72小时内完成,否则你很可能永远不会去做了。
  • 要么做要么不做,如果只是试试看的心态,终将以失败告终。‘尝试’纯粹是一种借口,在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就为自己想好了退路。
——《小狗钱钱》

2023.12.19 那个无人问津的小编

普通人代入的是董宇辉,但实际上却更可能是那个无人在意的小编——既没有突出的天赋和业务能力,也没有足够的城府和自控力,主动或浑浑噩噩地卷进来,最后甚至都不知道怎么被处理了。
——三联生活周刊

2023.12.18 四大保险金刚

1. 重疾险:以是否罹患重大疾病作为保障责任
“罹患”:如果谁对你说重疾险是确诊即赔的,那他显然理解得过于简单,罹患有三种情况,第一,病情达到某个标准,相当于确诊即赔,比如恶性肿瘤;第二,投保人为治疗某种疾病而接受了某种治疗方法。比如心脏瓣膜手术;第三,某种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比如脑中风后遗症。
新增责任:是为了让你觉得没“白交”,顺便多赚保费。第一类是“身故责任”;第二类是轻症和中症责任;第三类是针对重大疾病的花样赔付方式,比如重疾和轻症可以赔付多次;但所有的赔付方式都是对风险的定价,然后把溢价加到原有价格中。
保额:保额应至少覆盖投保人3~5年的收入,只要确保重疾险能提供足够保额,有没有身故责任、多次赔付、投保人豁免,都无关紧要。
保多久:对于重疾险、定期寿险,可以保终身或者保到70岁左右的长期产品,是我们的首选——不仅价格更划算,也不会出现保险中断的情况。
例子:在确保保额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把保额拆成两个产品来实现,一个保到退休,另一个保终身。比如,对于需要60万元重疾险保额的小王来说,可以选择买一份保终身的3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再买一份保到70岁的3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这比直接购买一份保终身的60万元保额的重疾险,花费更少。这种终身险和定期险搭配购买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解决人生关键时期(退休前)的风险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步入老年后也有保障。
2. 定期寿险:解决人生中最大的风险
保额: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个人和家庭的债务额度;二是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成本;三是父母的养老支出。
保障期限:以退休年龄为标准,60岁或70岁皆可。
缴费年限:建议尽可能拉长,20年交或30年交皆可,缴费年限越长,年均保费越低,从而做到用尽可能少的钱去撬动尽可能高的保额。
格外关注:核保是否宽松,除外责任多不多,价格低不低。
3. 商业医疗险:让高额医疗开支不再可怕
医疗险其实只包括两种产品:第一种是包含门诊责任的商业医疗保险,可暂且称之为门诊医疗保险。这种产品保额不高,一般是几千元。有的门诊医疗保险会设置一个免赔额,比如单次100元或者累计500元。第二种是包含住院责任的商业医疗保险,称之为住院医疗保险
首先,重疾险和商业医疗最重要的区别,是保险公司的理赔方式不一样。重疾险有点儿像一锤子买卖,只要符合条款规定,保险公司就会把理赔款一次性打给你,无论是几万元还是几十万元。商业医保就不一样了,花多少才能赔多少,保额仅代表可报销额度的上限
如果一个人罹患影响正常生活的重大疾病,那他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治疗费用太高,掏空家底;二是无法继续工作,失去收入。前者可以靠商业医疗保险解决,后者则只能靠重疾险解决,两类保险的功能不一样。
重疾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在定价和续保方面也有区别。长期重疾险每年的保费是恒定的,商业医疗保险的保费则会随着被保险人年龄的增加而上调,有的是3年一调,有的是6年一调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医疗险都是一年期产品
 

2023.12.10 幽灵从未远离

最近周边大家聊移民,聊海外资产配置,且真正有行动的人越来越多了,其实真正聊下来,发现大家既不是担心中国跟美国打起来(因为肯定打不赢,输了会倒台,所以有自知之明的统治者就不会打),也不是担心经济会崩溃,而是担心文革会再来,在一个宏大的道德叙事下,所有人针对所有人发动一场革命。在疫情之前这可能很难想像,但疫情这三年,如果你在大陆,看到或者经历过封锁/隔离和其他各种匪夷所思的政策,以及人民不同阶级和团体之间的各种斗争 (被健康码支配的出行恐惧,三岁幼童居然需要独自隔离,住宅消防通道被锁住户死于火灾,深更半夜强制转移殒命高速等等),就会不得不相信,一个幽灵,文革的幽灵,在中国大地上游荡,从未远离。正是这种制度上的不安全感,让外资企业撤出中国,让高净值人群逃离中国,让海外资本对中国望而却步。

2023.12.08 动力

不要相信压力能够转化为动力,你的压力只会转化为病历。人真正的动力,源自于内心深处对于快乐和兴趣的追求。
——罗翔

2023.12.07 一将功成万骨枯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公司越大,意味着老板越多,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将要为老板的理想主义付出青春和汗水。“世界是由理想主义者推动的”这句话其实也意味着“一将功成万骨枯”。努力爬到高位的意义就是,在某个小生态里,你可以不成为枯掉的万骨之一,至于是否是功成,其实无所谓了。

2023.12.06 大公司速成

。。。 我招聘了更多人,用他们的话来讲,是引入了可以推动变革的行业专家。于是,我得到了一群高薪员工,除了「建立和领导出色的团队」之外,他们什么都不会。 想象一下, 你雇了一个人来扩大一个市场,而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把该市场划分成5个子区域,然后分别为每个子区域招一个负责人来解决问题。 这就是他们的管理技能。 我的精力被无休止的牵扯在招聘和管理这些副总裁以及处理他们的愚蠢想法上,而不再有时间去专注于产品的构建、销售和交付。 那么谁倒霉了?我的客户和我原来的员工。我的客户体验下降,他们开始成批的取消订单。我的员工会向他们的新老板抱怨,而新老板则会批评回去。 。。。
——创业者在reddit上对VC的看法

2023.12.03 科普:在中国的养老规划

养老规划的第一原则:悲观假设
假设遇到罹患重病、企业破产、家庭成员变更等风险,是否依然能保有终身可用的养老金储备?
养老的标准:养老替代率
养老替代率 = 退休时每月领取退休金 / 退休前每月收入。通常来说,养老替代率达到70%左右,是最为理想的退休金标准。
第一支柱:社保养老金
  1.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受雇于固定的企业或单位,月收入相对稳定,主要居住在城镇,自诩“打工人”,每月的社保和工资挂钩;
    1. 构成:
        • 统筹账户:单位出资,月薪的16%,供现在的退休人士取用,老龄化后有空账风险;
        • 个人账户:个人出资,月薪的8%,只供自己退休后取用,被借用,也有空账风险;
    2. 退休能领多少?
        • 跟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因素有个人账户积累总额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缴费年限
        • 基本上很难高于当时当地社会平均工资
  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住在城镇或乡村,没有固定单位或企业,自己单干或者务农,每年缴纳固定金额的养老金。当前主要靠财政补贴。
  1.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简称“社保基金理事会”)
    1. 管理的钱分两类,一类是各省份的社保养老金结余,这些钱不属于理事会,仅仅由理事会代为投资,属于受托资产;另一类是中央财政的各项拨款,这些钱属于理事会自有资产;
    2. 运作的基本原则: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因此,高风险的股票和权益类资产,规定不会超过40%。
第二支柱:即‘打工人’养老金
  1. 职业年金,主要面向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款,单位8%,个人4%;
  1. 企业年金,主要面向各类公司和企业,自由发挥,单位最多8%,个人最多4%;
  1. 委托金融企业进行投资;
  1. 个人缴费部分可以在税前扣除,递延到领取时交税;
  1. 离职基本带不走;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1. 个人养老金账户,每月最高限额为1000元,可抵扣个人所得税;
  1. 风险准备金,堵住养老金漏洞,避免大额资金流出,防止因病致贫;
      • 包括(1)医疗抗通胀基金,尽最大可能将疾病的大额开销(住院费、手术费、长期护理费等)转移给健康险公司和寿险公司;(2)长期护理基金,在青岛、深圳等个别地区,你可以在社保里看到长期护理险。
  1. 终身现金流:填补社保养老金缺口,提高最低待遇标准,保证基本生活;
      • 预估退休时的个人工资、退休时的社平工资、预期退休金、个人真实需求工资(真正够花的金额)四个指标,然后得出养老金缺口,再反算出需要多少养老金资产;
      • 终身养老年金,退休前交钱,退休后领钱,交得多领得多,保证领取一辈子。一切细节可以看利益演示表。
  1. 稳健资金池:配置不同风险资产,提供高流动性且收益稳定的金融资产,追求更高品质;
      • 养老资金池指的是可以自由支配的金融资产,从积累期到支取期,跨越几十年。这部分资产要满足两大基本要求:第一,安全性;第二,增长性。分增额终身寿险和养老基金两类,两者可以按四六开或五五开规划,主要取决于风险偏好。保守型:增额终身寿险不低于60%,养老基金不高于40%。稳健性:增额终身寿险和养老基金各占50%。激进型:增额终身寿险不低于40%,养老基金不高于60%。
      • 第一类,类似国债的保底资产增额终身寿险,有点像长期储蓄计划:每年/一次性把钱存进一个寿险账户,获得寿险公司的保证约定,并把约定的最终收益写进合同,享受持续终身的复利效应。
      • 第二类,包含一定风险的公募养老基金。公募基金的产品类型很多,适合做养老基金的主要有五类,按重要性排列,依次为:权益基金、养老目标基金、商品基金、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
      比如风险准备金45万元,约占15%;终身现金流100万元,约占35%;稳健资金池150万,约占50%;
      比如风险准备金45万元,约占15%;终身现金流100万元,约占35%;稳健资金池150万,约占50%;

2023.12.01 广州长隆欢乐世界

短短几年,心境已完全不同了。

2023.11.30 本月读书总结

本月读完 6 本:
推荐:《现实一种》《蚁群》《从0到1: 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攒多少钱才能安心养老》
一般:《故宫疑案》
不值一读:《弗洛伊德与为什么鸭》

2023.11.18 他们的意识在这一瞬间不再是企鹅

纪录片:《在世界尽头相遇》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2023.11.16 爱的定义

  •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爱是不狂妄,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 爱是常觉亏欠。

2023.11.14 文明的基石

《杀手》
《杀手》

2023.11.08 未来的四种模式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2023.11.07 为什么人们不再探索秘密

——《从0到1: 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大学炸弹客”卡辛斯基认为:为了幸福,每个人都“需要制定目标,并付诸努力,而且至少要实现几个这样的目标”。他将人们的目标分为三组:
  1. 稍作努力即可达到的目标。
  1. 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1. 再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这是经典的三分法,将事情分为简单、困难和不可为三种。卡辛斯基认为现代人之所以郁郁寡欢是因为世界上所有的难题都已经解决,剩下的不是太简单的问题,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努力追求这些目标并不能带来满足感。你能做到的,一个小孩子同样可以做到,而你不能做到的,即使是爱因斯坦也办不到。
恐怖主义分子和颓废派成员,以及所有的宗教极端主义者都持上述看法。例如,宗教极端主义不允许对难题持中立观点:不是孩子脱口而出的简单真理,就是无人能解的上帝之谜。在两者之间的就是异端邪说,也是难以证明真理的地带。
为什么好多人不相信仍有秘密有待发现?也许是因为地理学的发展,世界地图上已经没有空白之处。
用一种乐观的方式来描述人们不再探索秘密带来的结果:创立任何狂热教派在今天看来都异想天开。而在40年前,人们更加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并不是所有知识都是众所周知的。从共产党到印度教克利须纳派,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可以加入先锋觉醒组织,以得到一条指引自己前进的道路。如今极少有人对非正统观念持严肃认真的态度,主流认为这是进步的标志。现在,疯狂的异端教派越来越少,我们应该为之感到高兴,但是为了这一收获,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丧失了对等待被挖掘的秘密的好奇之心。
不探索是发现不了秘密的,而如果你认为有些困难的事情无法完成,就不会做出尝试。相信秘密才是探索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
商业也是一样。成功的企业建立于开放却未知的秘密之上,这秘密关乎世界如何运作。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基于鲜为人知的秘密创立的。好企业是改变世界的密谋者,当你与人分享秘密时,听众就成为了你的谋士。

2023.11.06 读《从0到1: 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机会总是普遍存在的
  • 尼采曾在精神错乱前写道:“个人发生精神错乱很少见,但对群体、政党、国家、时代而言,精神错乱却很普遍。”如果你能识别出那些不切实际的大众观点,你就能看到隐藏在这些观点背后的反主流事实。
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 每个初创公司刚开始时都很小,每个垄断企业都在自己的市场内占主导地位,因此,每个初创公司都应该在非常小的市场内起步。宁可过小也不能大,理由很简单:在一个小市场里占主导地位比在大市场里要容易得多。如果你认为自己起步的市场可能太大,那就一定是太大了。
  • 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任何大的市场都是错误选择,而且已经有其他竞争者存在的大市场更糟糕。这就是企业家想占价值1000亿美元的市场的1%总是行不通的原因。
  • 如果可以将你的公司归结为已有公司的敌对者,那你的公司就不是全新的,也不会成为一个垄断企业。
  • 如果你准备扩张到相邻市场,不要“破坏”,要尽可能地躲开竞争。
掌握未来
  • 当人们缺少具体的实施计划,他们就会依照惯例,尽量把多种选择组合起来。美国现在就是这样。在初中时,我们被鼓励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到了高中,目标高远的学生竞争得更激烈,个个都想生出三头六臂,变得无所不能。直到进入大学我们才发现,这10年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一个完全不了解的未来填写了一张令人困惑的多元化的简历罢了。
  • 与其努力成为一个各方面都一知半解的庸才,还美其名曰“全能人才”,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往往会选择一件最该做的事,并专心去做好这一件事。与其不知疲倦地工作,最终却只把自己变得毫无特色,不如努力培养实力,以求独霸一方。
当今的世界——对未来不明确却很乐观
  • 在一个明确乐观的未来中,会有工程师设计水下城市和太空定居地,而在一个不明确的乐观未来中,会有更多的银行家和律师。金融其实是不明确思想的集中体现,因为只有人们不知如何赚钱时,才会想到去搞金融。
  • 在一个未来不明确的世界中,人们就是喜欢无限的可选择性;钱比其他任何用钱能得到的东西更有价值。只有在一个明确的未来中,钱才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 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可以使你创造出你想要的未来;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可以对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复制,毫无新意;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也有作用,因为这样的未来会自我实现: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要求不高的懒人,你的要求很容易就达到了;但是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看起来根本无法持续:如果没有规划未来,未来怎么可能越变越好呢?所以如果你是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最好还是有所计划。
长期规划很重要
  • 在一个人人看未来都迷茫的世界里,目标明确的企业总是被低估。
利用幂次法则
  • 体制化教育传授的是无差别的一般知识。每个身在美国教育体制中的人都没有学会用幂次法则来思考。每所中学不管什么课都一律上45分钟,每个学生都以相同的步伐向前迈进。但你应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这之前要先仔细想一想未来这件事情是否会变得很有价值。
  • 做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才是真正有益于社会,也是企业通过垄断新市场赢利的方式。最好的项目可能是人们忽视的项目,或没有大肆宣扬的项目;最好的问题是无人尝试解决的问题。

2023.11.05 鹦鹉螺号

我有一艘属于自己的鹦鹉螺号潜艇,它虽然可以变成潜艇,但不是现实意义的潜艇,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神奇空间,这个空间在物理世界看上去很小,甚至其他人都看不到,任何检测设备也检测不到,我可以随意进出这个空间,它可以根据我的意志移动到任何地方,任何的危险对它都没有影响,即使要去太阳,它也能轻松做到。它的内部空间可以任意大,可以根据我的意愿装修成各种风格,里面有各种根据主人的意念产生的人,他们只服务于我,满足我的一切需求,甚至时间在这个空间里也臣服于我,世界上的一秒钟在这个空间里可以变成一千年,我可以在这一千年里看完人类所有的书籍,掌握所有的语言和乐器;我可以让它出现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空间的墙壁上我让它有一处观察窗,我就在那观察一处普通的泥土变化,就这么看上一千年也行;我驾驶着这个神奇空间,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里到处逛,我可以看到最后一只霸王龙倒下的身影,见证灵长类用燧石第一次打出火,洞悉历史上的每一桩悬案,测算物体落入黑洞的速度,感受宇宙边缘的荒凉和宏大。

2023.11.04 仁尔寺

午睡梦见修一寺庙,取名仁尔寺。

2023.11.03 读《蚁群》

  • 科学、文化、制度的发展也一样,正因为它们常超越人类预设的目的,才能产生人类意想不到的创新。
  • 一个思考太多关于‘意义’问题的人,往往不是变成享乐主义者,就是变成虚无主义者。
  • 生命无穷复制,不是因为谁赋予了它们这个任务,也不是有什么意义。而仅仅是因为不复制的生命根本不会流传下来而已。
  • 爱容易被神经药物消除,仇恨却很难。你反对的东西,终将融入你的思想;而你仇恨的对象,终将融入你的灵魂。
  • 当我们沉迷于创造,才是凡人最接近神灵的时刻。

2023.11.02 身不由己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

2023.11.01 读《现实一种》

余华早年的先锋文学风格,这种风格减弱了小说的三要素主旨、人物和情节,即从“写什么”转到“怎么写”,强调自我意识,并且行文独特。这本集子,总共3个中篇,全部是一样的无厘头和荒诞。
第一篇《现实一种》,山岗的儿子皮皮不小心摔死了弟弟山峰的儿子,山峰踢死了皮皮,山岗用笑刑杀死了山峰,山岗被枪毙,整个故事的叙述中,作为一家人的故事主角们,彼此冷漠麻木暴力毫无感情,而作者也只是冷眼旁观、机械地毫无感情地客观叙述,非常地零度叙事;
第二篇《河边的错误》,一起连环杀人案,警察马哲调查幺四婆婆的被杀,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同样怀揣着秘密的嫌疑人们,虽然发现其收养的疯子大概率就是凶手,然而由于无法审判疯子,导致了其他人的被杀,最后马哲开枪杀死疯子,却通过装疯逃过法律;
第三篇《一九八六》,大意是一名历史老师在文革被带走从此失踪,留下妻子和女儿,多年后一个疯子出现在这个小镇,正是当年的历史老师,他对自己施行了各种刑法后死去。非常的意识流,很难读下去。
先锋文学果然还是不适合我。

2023.10.31 本月读书

本月读完6本:《文化不苦旅》《太白金星有点烦》《我是个算命先生》《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夜晚的潜水艇》《人面桃花》

2023.10.30 罪恶的制度从哪里来

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他们大无畏地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若干时间以后,事情变得无比清晰明了,原来天堂并不存在,而那些积极分子也就成了杀人凶手。积极和狂热的初衷,往往最终走向残忍血腥的清除异己,对于任何在鼓动你皈依唯一真理而把不信者无情铲除的组织,你都要留一份戒备,那屠刀随时会砍向自己。 —— 米兰·昆德拉
什么是“无赖假定原则”,“无赖假定原则”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提出来的。休谟首先假定,人性是恶的,因而每一个进入权力机构的人都可能是坏人(即“无赖”)。明乎于此,在进行权力机构的体制设计时,就必须紧紧盯着人性的弱点,确保从制度上对“无赖”进行严格的防范。休谟还认为 ,人的天性中 ,野心占的比值很大 ,欲望是非常难以满足的 ,假定一个人在最底层生活 ,那么他追求的就是自己所处层面的最顶峰 ,而如果达到顶峰 ,就会去追求更高层面的满足 ,并且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逃避相应机制对自身的制约。 。。。 然而,休谟自己也承认,说每个人都会成为无赖当然不对,但在制度的设计上必须做这样的假定,按“最差情景”行事,不可心存侥幸。这有点像机场的安全检查,乘飞机者不可能都携带凶器,但检查人员却必须假定每个人都可能是劫机犯,无一遗漏地严格检查,才能保证飞行安全。“无赖假定原则”有利于很好地防范公共权力的失范。 。。。 休谟认为,“许多政论家已将下述主张定为一条格言:在设计任何政府体制和确定该体制中的若干制约、监控机构时,必须把每个成员都设想为无赖之徒,并设想他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谋求私利,别无其他目标。”(休谟《休谟政治论文选》,张若衡 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7页)休谟的这种“无赖”假定,不是究诘人性的真相,而是从规范的意义上为宪政给定一个出发点,它体现了人类的睿智与策略,即先设定一种最坏的情形即每个人都是无赖,然后在这个前提下求其防堵,求其疏导,求其化弥。 。。。 与休谟的观点异曲同工的是,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说也奇怪,就是品德本身也是需要界限的。”“从事情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45页) 。。。 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治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在组织一个人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必须首先使政府能够管理被统治者,然后再使政府管理自身。毫无疑问,依靠人民是对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经验教导人们,必须有辅助性的预防措施。”(《联邦党人文集》第五十一篇)

2023.10.30 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长久

我们号称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但你生活其中,会发现除了食品的保质期长得令人惊叹,其他的一切都在加速变化中,突然我们就一年也见不到几次纸币了,突然我们就都不看电视杂志了,明星们一个个爆火又消失,首富和政客们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楼下的店铺隔几个月就换一茬,周边的房子也在不经意间被拆成瓦砾,又冒出了新的高楼,国家的政策各种朝令夕改,房子和股市说爆就爆,持续了3年的疫情说没就没,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似乎再没有什么能够长久。不知道明年这个世界会如何变化的我,看着30年的贷款和到期时间令人难以想象的退休保险,充满了割裂感,它们不应该是出现在这个世界的事物。
”我们置身在一个繁荣、热闹、灯红酒绿的安乐窝之中,可由于“确定性”猝然失踪而刮起的穿堂风,还是让大家不停地打着寒颤。”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约壹二15~17)

2023.10.29 读《夜晚的潜水艇》

这本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形式上的好玩之处:《夜晚的潜水艇》、《传彩笔》、《红楼梦弥撒》、《尺波》这几个故事的叙事方法很接近,都是A→B→A的形式,即通过一个故事A引发故事B,再通过B的结束回故事A中。比如《潜水艇》通过博尔赫斯扔的一枚硬币,引出商人招募潜水艇打捞这枚硬币的行动,这是故事A,然后从潜水艇的遇到麻烦被一艘神秘潜水艇搭救,引出画家的故事,即故事B,这才是本文的核心,最后故事B的结尾,通过沙滩上的小金属片(硬币),回到故事A。再比如《传彩笔》故事A(我对叶叔叔的了解) → 故事B(看叶叔叔写下的小说,核心内容)→故事A(我和叶叔叔的儿子交流。
故事的好玩之处:

2023.10.28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大部分人,每天出门的时候,门口都有两条分岔路,往左边是继续昨天的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维持一种过得去的生活,往右边是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虽然不知道喜欢啥,但清楚自己不喜欢啥,先确保自己不踏上不喜欢的那条路。

2023.10.27 停止沉迷于工具

我经常看到人们不断寻找最好的笔记 App、最好的 Linux 发行版、提高生产力的最佳 AI 软件、最好的游戏引擎 …… 这样做并不会提高你的效率,你永远找不到最好或最完美的设置。我的建议是,只要一样东西足够好、能完成工作,你就不妨坚持用下去。不要盯着工具,而要盯着你要完成的工作。

2023.10.26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

看到一个视频挺有意思,总结就是,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这个世界上看上去很高大上的东西都一定特别靠谱,特别完美,大家业务娴熟,兢兢业业,高效稳定,比如中南海的决策,比如大公司的项目,甚至比如登月计划,但随着年岁渐长,经历的多了,就有一种去魅的过程,会发现这个世界不过是个草台班子,虚张声势,漏洞百出,靠着一些人艰难地缝缝补补拆东墙补西墙捉襟见肘地维持演出,整个社会运转得晃晃悠悠洒汤漏水。无论多大的公司多成熟的体系多庞大的项目,都随时随地要演不下去。当你发现了这个秘密,那就可以开始享受这个游戏了。

2023.10.25 读《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一个受欢迎的弱智,手术后成了一个不被大家喜欢的天才,然后又回归弱智的故事。

2023.10.24 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转]

因研发蓝光LED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村修二,批评了日本的专利制度和整个东亚教育体系。他抨击了日本的教育制度,称大学入学考试制度非常糟糕,中国和韩国也都如此,所有高中生的教育目标都是考入著名大学。他认为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年轻人应该学习不同的事情。
中村修二是个非典型的日本科学家:
  • 出身普通渔民家庭,考试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学德岛大学;
  • 他动手能力非常强:上午调仪器,下午做实验;
  • 自学能力非常强:中村对物理学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学而来的。他读的德岛大学甚至没有物理系。
这样的人在日本饱受压制,他对于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评,也是言出有因。

01 如今的东亚教育每个家庭都深受其苦

东亚的教育体制是比较特异的,经常是得到局外人的赞赏和局内人的诟病。日本的教育体制已经相对算这三国里比较宽松的了,有些国家就别提了,老师、学生、家长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至于韩国也是以极端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闻名的。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丽大学(KoreaUniversity)和延世大学( Yonsei University)总称为”SKY”,韩国最大规模企业的总裁们,70%是这三所大学的毕业生,而80%的司法机构公务员来自这三所大学。
韩国孩子几乎都要上补习班,2009年韩国补习班获利总额约73亿美元,这比三星电子的盈利还多,教育支出庞大是韩国人不敢生育更多孩子的最大原因。
为何东亚会有这样的教育体系呢?我觉得,是因为东亚国家在现代教育体系本来就有的普鲁士的基因,再加上了东亚儒家和科举传统。而对于有的国家来说,可以说又加上了苏联式教育的实用速成导向和思想灌输功能。
在十九世纪之前,教育其实是个类似手工业的学徒制,不管是东方的私塾还是西方的家庭教师。但是随着科目的增加和对受基本教育的劳动人口的需求,出现了所谓的 K-12(也就是我们亚洲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制度。
现代各国的标准教育模式,是我们已经以为天经地义的几个基本要素:
  • 早上七八点钟走进教学楼;
  • 在长达40-60分钟的课程中全程坐着听课,在课堂上,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
  • 穿插在课程之间的有午餐以及体育课的时间;
  • 放学后,学生回家做作业。
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

02当代社会需要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

这个模式,是在18世纪是由普鲁士人最先实施的。是他们最先发明了我们如今的课堂教学模式。
普鲁士人的初衷并不是教育出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而是大量炮制忠诚且易于管理的国民,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让他们服从包括父母、老师和教堂在内的权威,当然,最终要服从国王。
当然,普鲁士教育体系在当时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创新意义。这样的教育体系让上万人成了中产阶级,为德国成为工业强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动力。基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要在普鲁士王国实现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标,最经济的方法或许就是采用普鲁士教育体制。
然而,该体制阻碍了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害无益。不过,在19世纪,高水平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许不如思想上服从指挥、行动上掌握基本技能那么重要。
在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的教育体系,就像在普鲁士一样,这一举措能够大力推动中产阶级的构建,使他们有能力在蓬勃发展的工业领域谋得一份工作。
除了美国,这个体系在十九世纪也被其他欧洲国家仿效,并推广到欧美以外其他国家。但是,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相反,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不幸的是,普鲁士教育体的目标与这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
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性与细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东亚三国在19世纪末为了追赶西方列强而开始引进这种现代教育制度时,又不可避免地由于自己的儒家传统和科举制度,而对这个制度作出了潜意识的扭曲和偏重。

03教导学生考高分是在浪费学生青春

东亚国家对大学入学考试,总是会和他们长期的科举传统混在一起。古代社会对创造力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所以科举是个很好的制度。
如果要和科举模拟的话,现在的对应物应当是公务员考试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职考试。因为这些考试和科举一样,是需要选拔出已经训练有素的成年人,马上就可以从事某些工作。
而大学入学考试,目标则是要选出可塑性强而又有志向者进行下一步的教育,这样的人要好像从熔炉里取出的液态玻璃,可以旋转拉长,可塑性极强。而科举考试得到的人员,则要像上了釉彩的出窑瓷器,马上就可以使用,但是如果你做什么改动,不是破裂就是刮伤。
此外,考试是个用处非常有局限的工具。古代的科举对人才的遗漏尽人皆知,而现代不管哪种考试,能考得出考生的兴趣、志向、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有哪些呢?即使是已经看起来最客观最可衡量的数学考试,也会遗失很多东西。
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举了代数为例子。在学习代数时,学生们多半只专注于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考试的内容仅仅是各单元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
考生们只记住了一大堆X和y,只要将X和y代入死记硬背的公式,就可以得到它们的值。考试中的X和y体现不出代数的力量及其重要性。代数的重要性及魅力之处在于,所有这些X和y代表的是无穷的现象和观点。
在计算上市公司的生产成本时使用的等式,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太空的动量;同样的等式不仅可以用来计算拋物线的最佳路径,还可以为新产品确定最合适的价格。
计算遗传病患病率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橄榄球赛中用来判断是否应该在第四节发起进攻。在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代数视为探索世界时简单方便且用途多样的工具,反而其视为亟待跨越的障碍。
所以,虽然考试是很重要的,但是社会必须能认识到考试的极大局限性,并削弱它在选材中的位置。
美国的教育制度以双保险的方式抑制学生在在考试上过分浪费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录取考虑的诸因素中的一项,过于重视SAT是不明智的;其二,SAT每年有6次报考机会。
台湾和大陆的教育制度则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学生浪费青春:其一,联考分数是录取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其二,联考一年一度。

04东亚学生的创造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2009年释出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78.3%的中国普通高中学生平时(不包括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在校学习时间在8小时以上,韩国为57.2%,而日本和美国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notion image
中国学生每日学习的时间最长。各国学生所学内容的多少相差不会太大,那么如果学习时间过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复习时间所占比重过大。这是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最大手段。
说起复习的重要性,人们经常会引用”学而时习之”, 这个”习”就是复习。但是,孔子时代与今天社会有个巨大差异,是学习的内容。孔子时代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礼”,扮演者唯反复演练才可达到效果。
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演化到近现代,学习的主要内容由”礼”转变为认知。认知是拓展和变化的,其本质是创造或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教育过度强化复习,是产生不出创新人才的。
而且,正如保罗葛兰素所说的”即使在最好的高中里学到的知识,和大学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以文科为例,那几本高中需要反复诵读的历史课本上的知识,和随便几本大学历史系必读书比起来如何?
至于数学呢,即使是中学数学都掌握很好了,还没有学到十七世纪就出现的微积分。何况,随着知识的爆炸,1900年所有的数学知识可以塞进1000本书里,到2000年已经需要10万卷书了(德夫林《数学犹聊天》)。可见,花了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几年时间反复学习这么有限的知识,是多么低效的学习法啊。
这几年有个流行的一万小时理论,对反复练习好像是个理论上的支持。但是,这种论述的多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如象棋、钢琴、篮球、出租车驾驶、拼写。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创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难找到足够的证据。其实,这一点反而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钢琴小提琴这类技艺的训练在西方业已式微,而在东亚国家却大为兴盛。
这类十九世纪就已经蔚为大成的技艺,特点是难度训练阶梯比较固定,知识总量也已经限定,只需要多加练习即可,而且学习的进度,又可以通过曲目难度或考级来衡量。这正好切合了东亚偏爱的学习法。
所以东亚国家这些琴童家长,多半既没有音乐爱好也不了解古典音乐背景知识,却让孩子花了大量时间练习,其内在出发点,就好像著名笑话中那位因为路灯比较亮,就只在路灯下找钥匙的愚人一样。

05让孩子好好学习反而是耽误孩子成长

很多对联考的辩解,都是说,虽然联考不尽如人意,但是是最公平的。这是儒家传统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响。公平并没有错,但是如果为了公平,就反而一刀切压制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发展途径,那就很可悲了。
东亚国家的人口基数那么大,这种人才浪费的机会成本也是高得很难估量。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考试的竞争压力下,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长远的自我成长计划,而只能把心思集中在将会决定一生道路的一次次考试上。
另一方面,东亚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的学习卡位战和争夺战,其实质是对有限的高质量教育资源的争夺,这个并非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为何这个地区的争夺会达到这样的火热程度呢?那也许要归咎于长期物质匮乏导致的稀缺心态。
我觉得稀缺是东亚民族特有的状况。因为这些国家几千年来都是水稻密集型种植经济,一方面是可以在同等耕地情况下养活更多人,一方面当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劳动和忍受更大拥挤。到了十七世纪后,就都陷入了内卷化的陷阱。
就以日本为例,15至19世纪,日本人口波动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约为英国同期人口的四倍。庞大的人口赖以生存的适耕土地,面积仅相当于英格兰的一个县,生产力却又不及英格兰的一个郡县。所以在德川时期,为了维持生存,日本人不但把勤劳节约发挥到了极点,甚至日本政府出面来鼓励溺婴,以至于300年间人口零增长。
所以对于教育资源,如果是狭义地理解为配备良好的教室、高阶教师之类的,那确实是有限的,对于长期处于稀缺的心理状态的东亚人来说,是一定要参与争夺的。
但是,实际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种”你上了这个学校我就上不了”那样的零和博弈无关了。
而且,如果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先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也许从长远来看,就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

06东亚教育的悲剧是在培养错的人

在二十世纪初,泰勒制(Taylorism)在美国产业界盛行一时。泰勒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为此,他采取了制定工作定额、选择最好的工人、实施标准化管理、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等。
这就将工人的潜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实行泰勒制的工厂里,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工人,每个工人都像机器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泰勒理论的前提是把作为管理对象的”人”看作是”经济人”,利益驱动是该学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宝。
现代最著名的泰勒制工厂莫过于富士康了。从报道中大家也可以猜想到这种高压环境对工人心理的影响。
而如果把东亚教育制度和泰勒制工厂来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几乎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制定很高的学习量和需要考核的大量知识点、选择成绩好的学生组成重点学校、全国统一的考核标准、大量考试形成的刺激性奖惩、还有学校内部的各种打鸡血活动。学校目标也是要发挥学生的潜能,每一分钟都要致力于得到最好的成绩。
所以批评这种教育体系的人经常说,孩子好像是流水在线的工业制品,或者说,学生是老师的童工,他们的成绩就成为老师的绩效,所以师生的利益关系经常不是一致的,是相反的。
这并不是简单的激愤之词,而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当然,因为东亚国家的勤劳传统,孩子们这么辛苦,如果确有效果,也不是不能接受。但问题就在于这个有效性上。
这种教育上的泰勒制,本质上是把学生当成体力工作者来对待。对于体力工作者,因为他们的工作状态是可见的,所以工厂管理比较容易,对他们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对”,而不是”做对的事情”。
而现代学生呢,学生时代的真正成果,不是他们交上去的作业和考卷,而是他们所真正学习到和思考的内容。这些在技术上是无法进行严密的督导的。所以要成为好学生,不是像体力劳动者一样忠实地完成老师的作业,而是要像知识工作者一样,具有有效性,也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
所以,悲剧的是,由于东亚教育体制的工业时代基因,他们是用训练体力劳动者的做法,来培养他们心目中未来的学者和企业家,这不免就南辕北辙了。

07东亚教育急需改革却越发走向僵硬

东亚教育体制长期以来是利多于弊的。在工业化时期,可以为新建立的工业短期造就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级工程师。所以东亚各国在二十世纪的飞速发展,这种教育体制有很大贡献。
但是随着技术和经济的演变,这种体制就变得越发不合时宜。东亚教育体制曾经批量培养出的大量标准化人才,将会在新时代里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么?
为了脱离这种体制,很多东亚家庭送了孩子去欧美留学,可是除非他们留在国外,如果回国就业,海归们还是要以他们毕业的各种学校为求职砝码,这就又陷入了比较学校名气的漩涡。
就好像中世纪时印度很多低阶种姓为了摆脱种姓制度的压迫,皈依了外来的伊斯兰教,但是在无所不在的种姓思想下,穆斯林也被视为一种种姓,同样还是陷入这个等级体系之中。所以托福、SAT这些美国考试制度,在东亚也无形中被融合到富有东方风情的应试主义和学历主义的体系里。
这种体制由于造就了多个既得利益阶层,所以很难撼动,甚至会像苏联重工业综合体或印度种姓制度一样,“病得至死方休”。苏联时期的重工业不停地制造对社会无益的武器,形成一个利益相关势力,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直到整个国家体制崩溃。
而印度种姓制度,从佛陀时代就饱受批评,却一直祸害了印度几千年,直到今天还是印度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就是因为背后有大量的高种姓的既得利益者。
东亚的教育体制呢,一方面,养活了庞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陈旧的各类公私教育机构(这一点类似苏联工业集团),另一方面,通过对学历的看重,占据社会中高阶层的,多半都是最适应这个体制者。
而这个阶层又通过在应试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证自己的下一代在这个考试体系中也能脱颖而出,从而把自己在社会地位上的优势又传给了下一代。
这一点又有点像种姓制度。这个急需改革的体制,就这样在各个社会集团的共谋下愈发僵硬了。

2023.10.23 《时空画师》

《时空画师》获得2023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作者海漄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作品奖的中国科幻作家。
坦白说,我觉得这个小说没有到那个高度,无论是立意还是文笔还是想象都非常一般,差很多意思,能获奖属实让人意外,让我有点怀疑这个奖的评选逻辑是否合理了。

2023.10.19 读书挑战

花50块钱参加微信读书的读书挑战,365天内,看书360天,累计时长300小时,挑战成功获得365天付费会员和500书币。没想到有一天读书也能做成挑战活动,简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为了DAU啥都能豁出去。

2023.10.18 上线

跑通全流程,第一笔6.88元,一个吉利的数字。

2023.10.16 成功的秘诀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十一择业与择偶,十二趋吉及避凶,十三逢苦要无怨,十四不固执善恶,十五荣光因缘来。

2023.10.15 对齐方向,聚焦生成

真正让你自由的赚钱模式就那么几种 (打工肯定不是其中之一,参考xxx),用你熟悉的方法实现其中至少一种即可。

2023.10.09 苦都会涌向能吃苦的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马太效应重回人间 (或者从来就没离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于是,钱都会涌向不缺钱的人,幸福总是涌向不缺幸福的人。但,不要伤心,这里还有另一个定律,那就是“心想事成”定律,懂的都懂。
notion image

2023.10.07 沉浸式带娃

幸福自有幸福,痛苦也自有痛苦,感受上七天如一日,是因为只有七天,所以想象那些家庭主妇/夫们,一生仿佛也如一日,不知总归是幸福还是不幸。

2023.10.06 提倡和禁止

《金瓶梅》中有一段,李瓶儿对潘金莲说:“莲妹妹,记住姐一包话,这世上的事儿,凡是禁止的,往往是有好处但不想分给你。凡是提倡的,大概率是有坑需要你去填。”

2023.10.05 生命不是历史的

《巴黎评论》里,记者问帕斯“你对二十世纪有什么好话可说吗?”帕斯说:“我活下来了,我想这就够了。你知道,历史是一回事,而我们的生活又是另一回事。我们的世纪是可怕的——是世界历史上最悲惨的世纪之——但是我们的生活则大同小异。私人生活不具历史性,在法国或美国革命期间,在波斯与希腊的征战期间——在任何重大的世界性事件中——历史不断变化,但人们继续生活、工作、恋爱、死亡、生病、交友、感到光明或感到悲伤,这些都与历史无关。或只有少许关系……历史是我们的风景或背景,我们生活在其中。但是真正的戏剧,真正的喜剧,在我们的内心。我想不管是生活在五世纪的人还是生活在未da来世纪的人,都是这样。生命不是历史的,而更像自然。”

2023.10.04 方程一统天下

丘成桐的观点:我们从小的教学太多"技巧"和变着花样的练习,却忽略了数学的"大道"。
举3个例子:
1. 方程,严格说方程之前非"数学",只是"算术",未知数和等号,小朋友能不能理解?很早就可以,学完加减乘除就可以理解,所有小高的应用题都是白做的,方程全秒杀,你以为在锻炼小朋友逻辑推理,其实在耽误他们养成方程思维(据我观察国内大学生甚至包括985普遍缺失)。
2. 几何,平面几何很重要,但国内教育过多关注在几何技巧,全是辅助线和五花八门的定理。读过大学数学的回头一看,会发现根本在一个孤立的小树林里兜圈子,没有多少后续价值。正确的打开方式:一路向前,走过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复数(未来还有向量和矩阵),你会发现平面几何几乎不用任何辅助线和定理,都被代数化和方程化(没错,还是"方程")。这就是自笛卡以将400年里数学家研究几何的"康庄大道"。
3. 高中物理主要是力学和运动学。高中物理之所以支离破碎,根本原因就是违背了物理学被创造出来的基本逻辑:牛爵爷创造了微积分,并用微积分为整个力学运动学建模。没有微积分,学什么物理?全是零散的所谓"知识点",记一堆"物理"概念,最后大学推倒重来,发现全都是数学"方程"里的自然呈现。所以更恰当的教学应该是把高中力学和初等微积分合并成一门课一起教,"位置,速度,加速度"和"导数,积分"等(本来就是一体的)概念自然融会贯通。
 
胡言乱语系列
  • 读书
  • 思考
  • 2024Q1 胡言乱语2023.09 胡言乱语
    Cata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