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 胡言乱语
May 1, 2022
| 2022-12-18
0  |  0 分钟
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date
May 1, 2022
slug
2022.05 胡言乱语
summary
2022.05 胡言乱语
tags
读书
思考
category
胡言乱语系列
icon
password
 

2022.05.31 等消息

室友传来好消息

2022.05.30 五月读书总结

好的部分均有做一些思考并留下文字。按我读书的速度 (认真读且做总结的那种),一个月平均读完 7 - 9 本书,这样一年下来就是 84 - 108 本书,希望能从这些书里更多的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能心平气和、开心快乐地度过这种人生和生活。
5 月读完的书:
《洞见why buddhism is true》《从一到无穷大》《九败一胜》《遗愿清单》《你一生的故事》《爱,死亡和机器人2&3》《故事课》《人间修炼指南》《悉达多》

2022.05.29 日子不经过

以前读书的时候,读到朱自清的散文《匆匆》,里面有一句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当时还小,每天的日子都很长很长,只知道老师说这描述了时间宝贵,应当要珍惜时间的中心思想,考试的时候别忘记了,然后背诵全文。
如今我的年纪已经比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时还大 10 岁,每天的时间肉眼可见的飞过去,即使是上班的时间,也比小时候上课的时间更短暂,才终于理解了朱自清的这篇文章,感到深深的无力,原来,一代一代人都是这么老去的。
小时候听大人说小孩子的时间是按天算的,长大后,日子是按年算的。确实,人们普遍有种看法看法,年纪越大时间过的越快。关于主观时间的这一特点,荷兰心理学家 Douwe Draaism 给出这样一个描述:“如果把时间比作一条河流,生命就好比河岸上的一个人,开始的时候,是顺着河水流动的方向慢慢地跑着,在他眼里,河水在缓慢流淌;当他跑累了,便放慢了脚步,沿河而行,此时他会感觉水流的速度加快了;当他耗尽最后一丝气力,只能在河岸上静静地躺下去……而河水依然以它永恒不变的速度继续向前。”
网上也流传着一个“比例理论”:人们对一段时间的感知是以这段时间所占总时间的比例决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份时间在人们所经历的人生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对于五十岁的人来讲,一年是他们人生的五十分之一,显得微不足道;对于十岁的小孩来讲,一年就是他们人生的十分之一,就会显得比较久;而对于满月的婴儿来讲,一周即是他们的人生的四分之一,所以一周时间对他们来讲就已经很漫长了。这一理论是法国哲学家 Paul Janet 在 19 世纪提出的。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上可以得到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是成数学的对数(logarithm)关系,因此后来产生了对数时间(logtime)的概念。

2022.05.28 读《九败一胜》

这本书是 2014 年出版的,彼时美团打赢千团大战,应该处于高光时刻吧。总的来说,这本书写的一般,题目是九败一胜,但其实并没有什么笔墨在描述这九败以及其来带的一些洞察,只介绍了王兴创业的四个产品:校内、饭否、海内和美团,且绝大部分都是在描述创办美团的过程。行文里有很多段落前后是重复的,一个地方讲一遍,换个地方又重复一遍,比较奇怪。不过作为了解王兴创业历史的不多的材料,可以勉强一读。
之前往往会对能做出十亿百亿千亿市值的公司创业者们有一种莫名的崇拜,总以为他们是因为具有了某种过人的才智才创造出奇迹的,但看了这么多传记以及体验过几家公司后,发现没有一个人是天生的管理者和战略家,都是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如果说成功者本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那主要就是兴趣和性格,其他都是环境和时代造就的。但是兴趣和性格能占多大比例呢?感觉没法拆分,没有恰到好处的环境和时代,兴趣和性格也发挥不了作用。
不过说到底,我们能控制的也只有自己,感觉王兴的性格中,非常重要的是“保持对所做事情和新事物的兴趣”和“坚持日拱一卒的精神”。
前者没什么好说的,王兴也说“创不创业,不取决于这件事会不会失败,而是在于你对这个过程是否感兴趣,是否足够相信你的目标,就算失败了,如果你觉得这个旅程是值得的,你的努力是值得的,那你就干吧”。
至于后者,却是大多数人忽略掉的。2012 年,王兴在公司年会上说了一个故事,讲的是 1911 年,阿蒙森团队和斯科特团队比谁能更早到达南极点的故事,阿蒙森团队事先在北极体验了极地生存,也准备了充足的物资,在策略方面,也和斯科特团队完全不一样,阿蒙森团队不管天气好坏,每天坚持前进 30 公里,不多不少,而斯科特团队天气好就猛走一段,天气不好就原地休息。最后是阿蒙森团队圆满完成,而斯科特团队除了慢一个月达到南极点外,在回程的路上全军覆没。事后总结,在一个极限环境下,在一个长期的事情里,如果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就不能太努力和太激进,在环境顺利的时候不可得意忘形,在环境糟糕的时候,也别气馁,做好准备,严守纪律,稳步推进。这和做公司很像,因为做公司实际上是非常枯燥的事情,虽然报道中的伟大公司,都有一些关键时刻的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决策千里之外的精彩故事,但其实日常的管理都是非常琐碎且看不出变化的。每天前进一点,日积月累,把观察时间放长一点,三五年,你就会发现这家公司可能已经脱胎换骨。
做公司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2022.05.27 人如何拥有长远的眼光?

不要天天只顾着埋头赶路,需要抬头观察外面的世界。当然只是抬头观察,可能也看不太懂,只是会被外面的奇异的世界迷惑。要想看懂外面的世界,还需要多一些读书,多一些高质量的交流,让自己对自己的认知更为透彻,同时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样抬头看世界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世界会怎么改变,自己想去什么地方,要做哪些调整。这就是长远的眼光。

2022.05.26 幸好我不是上帝

要不然就累死了,看到当今一些奇葩的事情,一激动就把世界毁灭了,然后过一段时间想起来人性中好的那一面,又开始重新创世。

2022.05.25 做事要去专业的地方

锻炼就要去健身房或者河边海边,不要在客厅健身
读书/学习/工作就要去公司、图书馆或者书房,不要在床上和沙发上看书,除非你想助眠

2022.05.24 读《影响力》第一章

一个人类行为原则:我们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如果能给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
就像火鸡雏鸟发出的“叽叽”声可以触发雌火鸡的自动哺育反应,哪怕这个声音是从充气玩具里发出来的也照样管用。多数情况下,人类的行为也是机械化地执行某种固定程式,因为面对复杂的环境,人不可能全面的分析然后判断,都是根据少数关键特征对事件进行分类,然后调用经验性的处理逻辑,几乎不假思索。
应用点:请人帮忙时给个理由;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先加价再打折;先推销贵的再展示稍微便宜的;价格锚定效应,在一高一低两个价位中,插入第三个真实想卖的价位;在讲述时多说术语能提升听众对你的认可度;在讲新消息之前告知这是新消息;关键内容说慢一点。

2022.05.22 医学成像中的算法

2022.05.19 好消息和坏消息

  1. 室友的好消息
  1. 如果一个人很容易被激怒,那他就很容易被打败
  1. 沟通中最重要的技巧是不要上情绪

2022.05.18 好看的和好用的

影视剧
Bojack Horseman,Rick and Morty,South Park,Blackberry Park
未来罪行 crimes of the future
克拉克森的农场 clarkson's farm season 1
西部世界 westworld season 4
黄石 yellowstone
环形物语 Tales from the Loop season 1
新增待读书目
《研究之美》Knuth 的书,是一本科学小品,很薄,讲一对男女在无人的海边,讨论和研究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构造
《具体数学》Knuth 的书,课本,但如果看完前者重读的话,会对其编排思路有不同的理解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二十一世纪, 每段结束都有一篇“这段历史对今天的借鉴意义”。读的过程中好像明白了人类社会为什么逐渐成为了今天这个样子, 为什么不同的国家地区会存在这样的差异。是一本和万历十五年一样很好读的历史书。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看完这本书会更有意识地观察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更好地甄别出大脑中每一个之光片羽是怎么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经济腾飞路 - 李光耀回忆录》
《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郭建龙的书
chrome 插件
uBlock Origin,super copy,adblock plus,onetab,language reactor

2022.05.17 为什么焦虑和为什么赚钱

为什么焦虑和为什么赚钱
以我个人每天的生活开销而言,已经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了;以家庭来看,别攀高了,就对标 2-3 线城市家庭的中位数开销,似乎也问题不大。
那为啥我还这么焦虑呢?
第一,担心自己老后身体健康问题产生巨额开销,导致老后返贫,以中国目前的医疗体系现状,养老的现状,大家应该感受比较深刻;
第二,担心未来社会发生重大动荡,现在积攒的财富可能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大家都懂,我们先不说坏的那种动荡,就看好的那种动荡,短短 30 多年前,如果你是万元户,几乎可以立地自由,但如果你没买房的话。。。现在谁还没有一万块钱呀。这 30 多年的变化如此之巨大,以至于经历过这期间的人,形成一种思维习惯,那就是未来还是会延续这种剧烈变动,虽然毫无道理,但就是这么现实。
因此,我们都在努力攒钱,并且焦虑着。

2022.05.16 互联网产品发展路径

产品早期增长不错,招更多的人,更多的人为了业绩,做更多的策略,有了更多的增长,招更多的人,更多的人为了业绩,做更多的策略,但这个时候空间已经比较小了,这么多人要吃饭,怎么办,各种策略疯狂卷,各种重构纷纷上马,各种专项层出不穷,每次总结 AB 效果奇佳,各团队的 AB 效果累积每次都能翻番,而且为了拿到收益,短期价值被急剧放大,情形完全类似重度毒瘾患者。实际上 AA 曲线要么纹丝不动,要么头也不回一路向下。
有没有一种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目标,能在产品空间发展不大的时候,自然减少人力,避免产生各种过度治疗呢?如果放大到全社会呢?
人是非弹性的东西,多出来的人,不能因为蛋糕不长了就自动没了,谁也不愿被自动消失掉,确实难办。不过之前看过一个科幻短片《隧道》:未来世界,为解决人口问题,有一条隧道随机关闭出入口,并清空里面所有人,所以开车排队过隧道的时候,人品不好的,落闸没出隧道的,就成了被消失的多余的人。

2022.05.14 如果没有自由意志,那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你一生的故事》是姜峯楠的一篇中篇科幻小说,也是电影《降临》的原著,讲的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如果存在宿命,如果没有自由意志,那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小说里提到了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物理现象,光在从空气射入玻璃后会发生折射,而光选择的这条路径就是从 A 到 B 的光程最短的路径,物理学上也称费马原理,数学上,这个路径通过简单的变分法就可以得到 (浅谈变分原理,很多极小极大问题都可以通过变分法计算,比如最速下降曲线等等,关键是求解一个二阶微分方程 Euler-Lagrange 方程)。
notion image
但,问题是,光是怎么提前知道这个最短路径的?它是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吗?如果没有目的地,它为何要调节自己的路径?如果有目的地,光选择的是最短的路径,那么难道光在出发之前就已经知道要去哪里,并且能够预知这条路上将遇到的所有的障碍和物质,计算并选择出时间最短的那条路吗?难道光能够思考,能够选择吗?又或者,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已经预先安排好了光的命运,确保它走的是最好的路?那么,这种力量,会不会同样作用在其它事物之上,会不会也因此决定人类的命运呢?
因为是小说,这里只用了人们常识里最简单直接的疑问,其实,光子不是“知道哪条路最短”,而是每条路它都走,不同的路径有不同的相位,会互相干涉。干涉的结果有利于取极值的路径,详细推导参考费曼那本 QED 的书
这种以目的为原点开始的思考,这种认为先有果,才有因,先有结局,才有过程的思维方式,可以称作是“目的论”、“决定论”或者“预定论”。事实上,几乎在所有的人类宗教中都有类似的关于“预定”的概念。
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住、独立、自在、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个相续不断的五蕴聚集体,一切都是因果相随的;
希腊神话里更是如此,所有的神都是在根据自己命运的脚本演出。最出名的当然是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的故事;
基督教也不例外,圣经中,大卫王曾在《诗篇》中写过:“我在母腹中,你已拣选我”,福音书中更是写到:“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算过了”;
哲学上,关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更是长久的主题,大部分哲学家都认同决定论和无自由意志,如斯宾诺莎认为,人之所以认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是因为他能感知到自己的意愿,而对于产生这意愿的原因却一无所知。愿望只是一种弄得非常巧妙的机械装置,而这种机械装置的运行过程却不被我们所意识到;叔本华认为,人是受到因果律支配的,不自由是人的宿命;康德则认为,人只在抽象意义上是自由的 (作为本体的人),在现实中不可能有自由 (作为现象的人);萨特更直接的说,人就是一堆无用的热情;伏尔泰,也从意志自由论转向决定论。
自然科学的发展,让人类最理性的大脑也开始承认决定论和否定自由意志,目前 (2022年) 科学和哲学的共识是:意识是被决定的,需要探讨的只是我们有多大程度上的自由意志而已。
这一切从牛顿发现经典力学开始,按我们高中学到的经典力学,整个宇宙由粒子组成,每个粒子的状态都由上一个时刻决定,那这样反推,岂不是宇宙诞生的那一刻,一切就都已成定数?比如数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思维实验,如果有一个叫拉普拉斯妖的生物,知晓每个粒子的状态,包括位置和速度,那么它就能预测整个宇宙的未来。看上去真的非常悲观。
不过量子力学找到了一个破绽,它证明我们不可能同时获得一个粒子的精确位置和速度,对一个知道的越精确,另一个就一定约模糊。进一步,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认为,世界的本质,从底层来看,都是一层层概率波,只有当他们跟别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坍缩成确定的实体。
但是,量子力学只在微观层面起作用,到了宏观层面,依然是经典力学的天下 (为什么会这样,待补充)。尤其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为“决定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爱因斯坦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四维时空 (就是闵可夫斯基空间),一切的事件都在这个空间里有唯一确定坐标。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的事件都已经定了,我们只是沿着时间轴不断地实现这些事件。目前绝大多数科学家持以上这种观念。
这意味着啥?意味着从神话到宗教,从宗教到哲学,从哲学到科学,都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已经被决定了的,根本没有自由意志存在。整个宇宙从过去到未来就是一部电影,只是当下播放的这一帧画面被我们的意识认定为了“现在”而已。
更绝的是,神经科学家 Benjamin Libet (Libet 的实验) 的实验以及后续很多的类似实验发现,早在参与者意识到一个想法之前,参与者的大脑里早已产生了一个电信号的脉冲,根据这个信号,可以提前预测参与者接下来的行为。也就是说,先有支配行为的信号,再有解释这个信号的意识出现,行为和意识之间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回到这本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是回到现实,如果你已经知道自己命运已定,并且也知道无法改变,你是否还有必要再去经历这场命运?
作者的答案是:有必要。
因为结局已定,并不等于已经实现。
就像看电影。一部电影的结尾当然是早就拍好了的,但你会因为这一点就不去看电影吗? 当然不会。对我们来说,享受这个过程,并不断去思考、体验,才是最重要的。文中主角也说,就像一场婚礼上,大家都知道会有这么一句“我现在宣布你们结为夫妻”,但这预知不是事实。重要的是,主婚人必须说出这句话,说出的时候,结为夫妻这件事才成为了事实。
所以,即便你已经知道一切已定,却仍然需要亲自去完成它,它才能够成为真实。
就像道成肉身的耶稣,他对自己的命运一清二楚,却仍然需要一步一步,走向他的十字架,走向他的各各他。
因为,你也许不是自己命运的预定者,但你仍然是自己命运的实现者。
另外,引用文中结尾处一段:“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我选定了自己要走的路,也就是未来的必经之路。我循路而前,满怀喜悦,也许是满怀痛苦。我的未来,它究竟是最小化,还是最大化呢?”
大量参考:

2022.05.13 读许荣哲《故事课1-说故事的人最有影响力》

靶心人公式:1目标 -> 2阻碍 -> 3努力 -> 4结果 -> 5意外 -> 6转弯 -> 7结局
“靶心人公式”进一步可以拆分为“努力人公式”和“意外人公式”
努力人公式:1目标 -> 2阻碍 -> 3努力 -> 4结果
意外人公式:1目标 -> 2意外 -> 3转弯 -> 4结局
“靶心人公式”的 7 个步骤可以任意排列,一共有5040种组合,每一种都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世界上的故事剧情只有36种,故事剧情和上面的故事步骤组合,可以有18万种讲故事的方法:
1哀求请托:《我不是潘金莲》为讨回公道连续告状的故事
2援救:《拯救大兵瑞恩》
3复仇:
4亲族间的报复:各种内斗剧
5逃亡者的追捕:《七宗罪》
6灾祸:太多了,比如《后天》《2012》
7不幸的遭遇:《泰坦尼克号》
8反抗(革命):反抗各种,比如《肖申克的救赎》
9壮举(征服):《八十天环游世界》
10拐劫:绑架故事
11迷的解释
12获取:《国家宝藏》
13骨肉仇恨:《菊豆》
14骨肉竞争:《贞观之变》
15奸情杀害:《罗生门》
16疯狂:《电锯惊魂》
17因轻忽而招致灾祸:《大意失荆州》
18不知而犯的恋爱犯罪:《天龙八部》里段誉和他的妹妹们
19无意中伤害自己所爱:
20为了主义牺牲自己
21为了所爱牺牲自己
22为了爱情牺牲一切
23有原因地牺牲所爱之人
24两种不均等的势力斗争
25通奸
26恋爱的罪恶:《霸王别姬》
27发现所爱之人有不名誉之事
28恋爱发生阻碍
29爱上自己的仇敌
30野心
31人与神的斗争
32错误的嫉妒
33错误的判断
34悔恨
35亲族的重逢
36失去所爱之人

2022.05.12 傻叉国产剧

感觉中国的各种网文太傻叉了,被拍成的电视剧也愚蠢无比,人物行为毫无逻辑可言,什么时候才能有中国版本的《权游》呀,或者我来写一个吧。

2022.05.12 时间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的 14 周年,难以想象,这个悲剧已经过去 14 年了。
去年去川西旅游路过汶川,此地确实山高路险,属于地质活跃地带,时有灾害发生。十几年过去,新的汶川县已经重建,灯火辉煌,已完全不复当年的悲剧样貌。途中还路过一个叫茂县叠溪镇的地方,89 年前,1933 年 8 月 25 日(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初五),发生了一次 7.5 级大地震,造成大规模的地表变动,山体滑坡,岷江河水倒灌,导致叠溪古城被淹没尽毁,形成今日的叠溪海子。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技术手段,震中地区几乎完全失联,当年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任常隆庆携助手于 10 月赴往当地调查,在为期一个月的调查中得到如下结果:因地震而直接死难者 6865 人,受伤 1925 人,地震后的 10 月 9 日又发生了次生洪水灾害,造成约两千多人遇难死亡。
接近 100 年了,当年的灾难亲历者大都已经死去,就连他们的后代也可能过了好几代人了,现在的叠溪海子已成旅游景点,古城未被淹没的部分已成遗址,现在这片土地上,人们路边做着小生意,过着正常的生活,仿佛那些痛苦、悲哀和绝望已经彻底远去了,留下的只是一些文字、数字、照片以及留下的这个海子和遗址。我想,再过若干年,比如再过 100 年,汶川大地震也是同样的,后来的人们也只能从文字、数字、照片、视频和遗址来间接感受亲历者的痛苦了,但无论如何,也是没法感同身受了。等到这个时间尺度用千年来衡量的时候,应该就只是史书中的短短一句话了吧,看到这句话的后人,对这句的感受估计和我们看唐史安史之乱差不多,只是一个历史事件而已,完全不去理会“十室九空”、“人相食”有多么具体的惨烈,内心已激不起半点波澜了。
知乎上有个问题 “在领悟到什么道理后,你的人生从此轻松了起来?”,有个答案大概的意思是:大部分人在三代之后就没有什么人会记得了,比如我们是不是都不知道自己的爷爷的父母叫什么名字,从事什么职业,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没有太多人会在意你,你也写不进太多人的记忆之中,我们当时认为天大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尤其是放进历史的长河中,普通人几乎可以忽略。历史书上对于大部分朝代的描述都是重点讲一下王朝的建立,巅峰和灭亡,中间漫长的无大变动的百年时间,都是无一字描述的,即使你是那个时代的名人,现在也无人记忆了,甚至是关键的战争,也只是战争的宏观描述,绝不会记载某一个普通人失去亲人的痛苦感受。
圣经上关于此事的经文就太多了,比如我最喜欢的《传道书》“过去的事无人记得,将来的事后人也不记得”,《诗篇》“黑暗之地有谁知道你的神迹呢?在被遗忘之地有谁知道你的公义作为呢?”
这么一想,我们每天遇到的各种大事小事,就真是屁事了,豁达一点,人生不就这样嘛。

2022.05.11 两个疑问

(1)人类进化的最终形态是不是蚁群?当社会足够发达足够复杂,当社会分工足够极致地细致,当社会上的知识和信息足够变态的丰富,作为个体无论如何也无法知晓和理解哪怕亿分之一的部分,这个时候,是什么推动社会继续发展呢?
人类社会从最开始的无分工,到小作坊,到单一产品线工厂,到多产品线工厂,到多产品线集团企业,到跨国跨业务的大型国际性企业,分工越分越细,单一普通员工对公司的价值影响越来越小。参考字节的组织形式,真的非常像一个蚁群,拥有共同的信息素 (价值观),层层对齐 OKR,几乎靠各末端各自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自己的工作,对非自己的工作部分了解甚少或者几乎无知,但能共同推进整体的进展。作为顶层的节点,是不是会成为新世界的掌权者。
(2)人类肉体的进化速度远远赶不上文化meme的进化速度,长此以往,会有什么变化?

2022.05.10 大尺度意识

如果认定无我,认定意识就是一种涌现,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在另一个星球,存在另一种意识的形态,它的尺度可以足够宏观,也可以足够微观,但和地球生命这样个体和环境区分相对清晰,而是类似作为整体的蚁群那样的意识,类似《索拉里斯星》里描述的那种形态。比如我们移民去到一个一个地球尺度 (或者大陆级别) 的外星大脑中,人类的行为增加必然会让这个大脑发生各种变化,就仿佛人类大脑被更小的生物感染了导致精神错乱一样,这是个有趣的设定。另外,这种外星生命一定也是进化出来的,那它的进化目标是啥呢?是否有除了复制以外的进化的动力?

2022.05.09 办大事

今天办了个大事,辛苦室友。

2022.05.09 无我

  1. 佛陀是怎么论证“无我”的
《无我相经》是佛陀在“无我”上最早的开示。
论证过程:佛陀通过问询到底在人身上何处能找到可证为“自我”的东西,最后发现没有一样东西是可证为“自我”的。首先他归纳了“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然后他逐一论证这五蕴都不是“自我”,比如他说:“如果色是实我,它便不会带来苦困,你们也可以随意要它这麼样,不要它那麼样;因為色是无我的,所以它会带来苦困,你们也不能随意要它这麼样,不要它那麼样”,也就是说,如果“自我”不能掌控这些东西,那这些东西就不应该是“自我”的一部分。而以后的佛教认为人只有“五蕴”,因此上面的举例已经穷尽了,所以“无我”是真理。但我感觉这种举例说明法似乎只是部分论证了“五蕴”不是“我”,并没有说其他部分,比如一定只有“五蕴”吗?为什么不是“六蕴”、“七蕴”?
不管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佛陀虽然没有直接给出“自我”的定义,但是他至少给出了“自我”应该具有的一些特征,即至少与“控制”的概念有关(还有“恒常”),即“自我”应该是一个能占据控制地位的国王或者某能被控制的东西本身。
  1. “我”在哪里 (1)
在佛陀论证“无我”的过程中,其实已经隐藏了一个假设,那就是实际上还是存在“我”这么个东西,要不你怎么能说“色不是我”呢?那个抛弃“五蕴”得到解脱的究竟是什么呢?就好像“解脱”的同时,“我”与通常认为属于“我”的东西 (感觉、思想等五蕴) 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一旦认识到这些东西是“无我”的,“我”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某种区隔,这样就有了一个得到解脱的“我”,所以应该存在两种层次的“我”,一种是浅层次的我们从中解脱的“我”,另一种是深层次的解脱后依然伴随的“我”。
因此,佛陀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一部分不受你的控制,并使你受苦,那你可以为自己想想,这些让你受苦的东西其实都不是你,你摆脱了他们,也就摆脱了痛苦。
应用:我们对缺乏控制的东西认定为不是“我”的组成部分,这种抽离后的旁观感,会让我们可以远离一些痛苦的感觉,比如牙痛,我们感知到我们控制不了,我们就能抽离出深层次的“我”,进而旁观这种“非我”的疼痛,这样会让你好受很多。再比如当你遇到生活中的低谷时,也可以抽离出深层次的“我”来,像个神仙,从云端观察在凡间受苦的“非我”,也会好受很多。
  1. “我”在哪里 (2)
上面这一段引出了一个所谓的深层次的“我”,而这又是个什么东西呢?
无我,即世界上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独立个体,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个相续不断的五蕴聚集体。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住、独立、自在、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
一般人都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我”。其实,无论人的身体还是精神,每一刻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就如同一条不断流逝的河流。一条河流,每时每刻所流的河水都在变化,那么这一秒和上一秒的河流是“同一条河流”吗?若说是,却每一秒都不同;若说不是,却又一直在相续。人的生命也是如此,非“常”非“断”,相似相续,究竟而言是找不到一个“我”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无我”。
譬如现在的你和幼时的你,是同样的,还是不同的呢?从外相来说,已经完全不同了,现代科学的理论说,人的细胞七年内会全部换一遍;从内心来说,自己的许多想法、认识也变化了。所以,“我”是内心创造的一个概念,其实只是一个五蕴的集合体。佛法说无我,人牢牢执著的这个“我”,不过是无数细胞与流变不息的心识组成的一个暂时存在体。
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他们认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
在心理学领域,特别是进化心理学领域,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认为思维是“模块化”的,即我们的“行动”都是被大脑的各种“感觉”模块引导的,模块可以评估境况并做出反应,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按佛教理论,这些“感觉”模块 (色、受、想、行、识) 其实并不能受“我”控制,因此“非我”,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识”只不过是行为产生之后为了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合理性解释而随后产生的,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合理性解释有助于我们进行稳定的社会合作,以更好地传播我们的基因。
《Why Buddhism is True》

2022.05.08 意识就是看电视

大脑有一种特别的默认模式,就是我们不做什么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的时候,会有一种思绪游荡的感觉,仿佛一种背景噪声,类似老式的显像管电视机在没有信号的时候出现的是无规律的雪花点,而有信号后主要呈现的是规律的图像。如果我们要在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比如打坐,关闭这种默认模式,就非常困难,此时思绪总是会到处乱飘,念头一个一个冒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努力专注于呼吸,使得大脑有事情可做,据说禅修高手可以主动抽离去观察这种念头的产生和消亡。
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大脑活动其实和显像管电视机是差不多的原理,“意识”就是这些像素点组成的图案,背景噪声是始终存在的,在信噪比高的时候,某种特点的图像就占据你的注意力,信噪比低的时候,意识就飘忽不定,飘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注意力。所以“意识”不过是这个复杂系统的一种涌现,就像鸟群组成的图案或者电视机画面,本质上并不存在实体,而是瞬息万变的幻觉。
《Why Buddhism is True》

2022.05.07 读《Why Buddhism is True》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个善于传播基因的生物体,使生物体去追寻这种目标,延续这个事业,你会怎么做?在设计中至少应遵循下述 3 个基本原则: 1. 实现这些目标应该能够带来快感; 2. 快感不应该长时间持续; 3. 生物大脑应该更多的关注 1 (快感会伴随着目标的实现到来) 而不是 2 (随后快感会迅速消失)

2022.05.06 部分等于整体

数学上经常会有一些超出常识的认知,比如在无穷数的世界里,部分是可以等于整体的,举个例子,所有奇数的数量等于所有整数的数量。一条线上点的数量大于所有整数的数量,而且无论这条线多长,它们所拥有的点的数量是一样多的,甚至一个平面上或者一个立方体内所有点的数量也等于一条线上所有点的数量。所有曲线的种类大于几何点的数量。
我们用 ℵ₀ 代表所有整数的数量,ℵ₁ 代表所有几何点的数量,ℵ₂ 代表曲线的所有种类,但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人能找到可以记作 ℵ₃ 的集合。
感觉可以利用上面这个认知构思一篇巧妙的科幻小说。

2022.05.05 如何面对死亡

今天把欠了很久的纪慈恩的《遗愿清单 - 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看完了,主要是因为前几天看到了一则关于她患癌陷入昏迷的消息,才想起之前读了一小半的这本书,于是拾起来重新开始阅读。
如何面对亲友的死亡:爱一个人,要让他按他喜欢的方式来完成死亡,不要为了自己不愿意面对的失去,而强加过度治疗,让亲友承担死亡之外的额外痛苦。我们无权以爱的名义主宰他人的生命。如果亲友已经无法做决定了,那应该怎么办?我的理解,没有质量的活着等于没有活着,活着的人比死亡的人更重要。
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这是最难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依然还那样,所以需要时常回头看看,多反省反省,别只顾在红尘里打滚,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了。想做的事情,想说的话,想爱的人,想看的风景,别等明天,现在就去。很多人总说等***后就好了,等***后我就怎么怎么样,其实我们都知道没有这回事,现在不改变,现在是什么样,将来就是什么样,甚至会更糟糕。
另一本关于死亡的温馨的小书《天蓝色的彼岸

2022.05.05 路西法效应

The Lucifer Effect: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正常的普通人也能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变成恶魔,比如当年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些兢兢业业的看守们。
最近网络上经常出现保安对没有核酸检测的患者拒绝收治,即使病人就在医院门口,也坚决执行所谓领导命令,不愿意把枪口抬高哪怕一点,眼睁睁的看着本来可以得到救治的病人就这么死去。疫情期间某些披着白色衣服的志愿者把新冠检测为阳性的病患叫做“羊”,某栋楼有“羊”了,有多少头“羊”被拉走了。
当他们穿上了制服,就失去了自我,变成了某个体制的一部分,认为自己不过是执行体制的意志,所作所为和自己作为人的那部分毫不相干,这些都是路西法效应在当今时代的体现,人性的恶就在我们自己身边,稍不留神就容易暴露出来,一定要慎之又慎。

2022.05.04 学习英语

通过阅读英文原版的书,对英语阅读真是大有益处,感受颇深,继续加油。期待口语和听力的练习在几个月后也能有所效果。
根据史蒂芬的专栏整理的听力/口语学习方法:
说的不利索的原因是需要用左脑加工一次,要考虑用词和语法,多了一次延时,但是只要现实中亲耳听人说过一次的表达,往往记得特别牢,因为这里是直接调用的右脑。因此,能否流利地说一门语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曾经听过别人说过类似的表达。听真人说的越多,口语就越来越好。而在没有真实的英语环境的时候,需要通过美剧/电影来创造,反复听里面的台词,被动地让这些台词进入我们的大脑,下次要用的时候,直接能拿出来用,不用通过左脑加工。
我们选择听的材料当然要符合我们期望的应用场景,大部分时候,效果从差到好依次排序是:BBC 和 VOA,名人演讲,影视剧,脱口秀,访谈类节目。不过我们能找到的最多的资源就是影视剧,那就尽量选择贴近生活的,比如《摩登家庭》这种,而且是你能看懂 80% 以上单词的,入门可以从《小猪佩奇》开始,其实也非常好,标准的英音。
但是评价听力水平高的标准不是能听懂无字幕的电影,这个是非常非常难的,其实生活中所能用到的难度远小于电影。听力水平从高到低排序:(1) 听懂英文电影,(2) 听懂美剧或英文新闻,(3) 听懂英文电话会议,(4) 当面聊天完全听懂,(5) 当面聊天勉强听懂,(6) 当面聊天完全听不懂。就绝大部分情况来说,我们只要练到第 (3) 级就已经足够用了。
  • 反复刷美剧
  1. 选一部美剧,按照正常的方式全部看完;
  1. 从头到尾一集一集反复刷。(看一集的字幕文本,搞懂每一个生词,再使劲读几遍)然后把美剧下载下来,转成 mp3 放在手机里,上下班路上听,回家也打开电视反复看这一集,并不需要认真看,只需要漫不经心当做背景音乐听就好了,没听懂的地方赶快看一眼字幕是什么。这里看字幕是重点,而且是要有意识去看字幕,这样才能保证你知道你听的内容是什么;
  1. 听一两个星期,应该至少都可以刷上 20 遍了(每天上下班共 2 次 + 电视 2 次),次数不是重点,重点是听出来每一句说的什么(可以看字幕),最佳状态是说上一句你能马上知道下一句是什么;
  1. 最后把台词全部打印出来,一句话一句话看,不懂意思的赶快去查,查完之后再刷个几遍巩固一下就可以看下一集了。(我建议看台词放在开头,这样听的时候知道在听什么,会容易建立信心)
这样的好处是获取的信息是非常大的,其实每一集里涉及的日常口语表达是非常多的,你听熟悉之后,下次遇到真人老外说一样的话,哪怕说得再轻描淡写,你也能立即反应过来,马上能想起来自己原来在哪里听过,那种惊喜感是无比巨大的。
如果要做听写练习,正确的方式是:
第一步:总听全文。所谓总听,就是抛开细节内同,只关注文章的主题,寻找文章的逻辑结构。了解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判断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呢还是空间顺序呢。尤其关注一些起合转承的词。
第二步:仔细听写每一句。这一步,是最耗时间的。在这里,避免两种情况,一是,听一句话,遇到没听出来的词,倒过来反过去播放无数遍,反复听,力争一字一字全部写下来;二是刚听到一两个词儿,马上按住停止键,开始写。
正确的做法是:以句子为单位,而不是以单词为单位,一句话,反复认真听 3 遍,不要着急动笔写,而是边听边理解边记忆句子的意思,3 遍后,按下停止键,开始写。当然,在听3遍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做点笔记,辅助记忆。
第三步,再听一遍,查漏补缺。这一遍,从头到尾,不要停顿,将第二遍听写过程中,没有听出来的东西补充上去。
第四步,对照原文,找出“阅读词汇”。没有听出来的原因,原因有很多,但在这里主要想强调,通过与原文对照,你可能会发现,很多没有听出来的单词,并不是因为“不认识”它们,而是因为它们还仅仅处于阅读词汇阶段,还没有被激活,变为“听力词汇”。
参考:搜狐文章
CNN 10 是只有 10 分钟的英语新闻,每天一期,内容题材丰富,比较适合用来学习英语听力
CNN 10 的 youtube 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CNN10/videos
下载 youtube 视频的字幕:https://downsub.com/
下载好之后转到 TingLee app 去听
另外,《咱们裸熊》也不错,时长比较短,足够贴近生活 https://space.bilibili.com/439465191

2022.05.03 成功的秘密

你想达到一个目标,一定要做和这个目标指向性一致的事情,然后疯狂执行,快速试错和迭代,控制成本和风险,别做短时间成本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事情。
元胞自动机,意识,涌现,复杂系统,可复制的脱离碳基的意识,自我意识是否可以脱离语言、感官和体验存在?佛教

2022.05.02 生活禅

今日读完赫尔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7.2-1962.8.9) 的《悉达多》,书里的主角并不是大家理解的佛陀,而是一个追求悟道的婆罗门之子,他生于富贵之家,从小展露出不一般的聪明才智,年轻时离家成为苦修的沙门,却始终无法理解“我”,偶遇到佛陀,听过佛陀的传道后,他认为 “佛陀本身所经历和体验到的秘密,觉悟,智慧,是无法教授给任何人的,所以我要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脱之路。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一个人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质和意义,进而到达解脱”,于是他想摆脱所有圣贤和法义,独自去进行实证,简单来讲就是道理都懂,但要真正悟道,还是需要自己在经历中感悟。因此,悉达多没有跟随佛陀学习,而是开始了自己的悟道之路。
他开始放飞自我,和名妓学习爱经,和商人学习生意之道,纵情声色,享受尘世的一切欢愉,而尘世间的物质享乐只能带来空虚与堕落。若干年后,他再次抛弃一切,在一条河边和一个老船夫一同生活,成了一名船夫,若干年后名妓也已经抛弃原有生活成为佛陀的弟子,带着悉达多的儿子去朝觐佛陀,却不幸死在渡口,留給悉达多一个儿子。“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苦难从未改变”,儿子也如当年的悉达多一样,抛弃了父亲,悉达多再次经历了“爱”的痛苦。
历此种种,悉达多彻底感受到了宁静。“他不再分辨欢笑与哭泣之声,天真与雄浑之声。这些声音是为一体。智者的小,怒者的喊,渴慕者的哀诉,垂死者的呻吟,纠缠交织着合为一体。所有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与恶合为一体,构成世界,构成事件之河,生命之音乐。当他专注于河水咆哮的交响,当他不再听到哀,听到笑,当他的灵魂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自我不再被占据,而是倾听一切,倾听整体和统一时,这伟大的交响,凝成了一个字,这个字是“唵”,意为圆满”
跟随佛陀苦修,或是投身尘世,是悟道的两种途径,黑塞似乎更认可后者,苦修的好友问 “你有没有一种尊奉的教义、信仰或者知识,它们能帮助你正确地生活,正确地处事?”,悉达多经历自己坎坷多变,享受与苦难并存的一生后领悟到:对他来说,种种教义是毫无用处的,即使有真理一样的教义,也不要旁观生活,而应该参与生活,他说 “...... 世界并非不圆满,世界也不是在通向圆满之路,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 ...... 在最深的禅定中存在这种可能:时间被终结,人视过往、但下和未来的生活为同时。这时,一切皆为善、圆满和梵天 ...... 因此在我看来,死如同生,罪孽犹如神圣,聪明等同愚蠢。一切只需我的赞赏、顺从和爱的默许 ......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中国禅宗,尤其是黄梅四祖寺的净慧长老于赵州柏林禅寺首次提出“生活禅”的理念和黑塞的想法似乎有某种默契。可惜当年和书记一起去四祖寺参加禅修夏令营的时候,净慧长老已于前一年圆寂,近距离看到舍利子挺震惊的,虽然若干年后知道了舍利子产生的原理后神圣消失了。当年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位师父 (年轻的崇献法师、活泼的崇谛法师、深邃的明海大和尚),若干年后偶然在互联网上搜到他们的消息,不胜感慨。附两张当年的照片,可以找找年少的我: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2022.05.01 喜欢的事情

算法、写作:做好输出,是最大化输入效率的最好方法(一句话讲清楚费曼学习法)
读书、英语、健身: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理财(量话):像经营公司一样经营自己和家庭,要有预算和财报

2022.05.01 Kevin Kelly 的教诲

硅谷精神导师 Kevin Kelly 70岁了,他的书我还没看完,今年还得努力。这种神人给的建议永远值得认真拜读并做好执行,感觉自己做的还不够好的几点:
  1. 大约 99% 的情况下,正确开始的时间就是现在;
  1. 别人不会像你一样对你的财产印象深刻。(Morgan Housel《金钱心理学》里面的一句话,可粗浅理解为禀赋效应)
  1. 永远不要为你不想成为的人工作。
  1. 如果你想获得丰厚的回报,那么即使是不感兴趣的事,你也要充满好奇。
  1. 专注于方向而不是目的地。没有人能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坚持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你就会到达想去的地方。
  1. 不要一直犯同样的错误,做新的试错。
  1. 当你领导群体时,真正的工作是创造更多领导者,而不是更多的追随者。
  1. 人生的每一门课程会随时间依次呈现给你。掌握所需的一切能力取决于你的内心。真正吸取一次教训,你就会面临下一个挑战。如果你生存了下来,那意味着你还将得到教训。
  1. 生产力通常会有误区。不要以更快完成任务为导向,而要以更好完成任务为目标,寻找你想一直做下去的事。
  1. 作为意识体,成长是由你愿意进行的不舒服谈话的数量来衡量的。
  1. 说话要自信,就好像你是对的,但同时要仔细听,就好像你是错的。
  1. 问问那些你钦佩的人:他们的运气时常出现在远离主要目标的弯道上。所以接受走弯路。对任何人来说,生活都不是一条直线。
  1. 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要学会在雨中起舞。
  1. 接受教育学到的一半技能,是让你学会可以忽略一些东西。
  1. 设立大目标的优势在于,制定非常高的标准,即使失败,也可能是普通人眼里的成功。
  1. 了解自己的一个好方法是认真地反思别人身上让你反感的一切。
  1. 在逆境中的表现,比你在顺境里所做的更重要。
  1. 90% 的东西都没有意义。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喜欢歌剧、爱情小说、TikTok、乡村音乐、素食、NFT,保持尝试,看看是否能找到有意义的 10%。
  1. 人们会根据你对那些和你无利益冲突的人的态度好坏来评价你。
  1. 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一天内能做的事,又低估自己在十年内能取得的成就。十年时间足以完成奇迹般的大事。一场漫长的比赛包含众多小目标,积累之后形成量变。
  1. 你不可能用别人无法理解的逻辑给别人讲道理。
  1. 最好的工作可能是你不能胜任的工作,因为它会最大限度利用你的能力。所以请申请你不能胜任的工作。
  1. 回答「我现在应该做什么?」的唯一有效方式是首先解决「我应该成为谁?」的问题。
  1. 不要相信你认为自己相信的一切。
  1. 当你陷入困境时,尝试向别人解释你的问题。通常当你提出问题的时候就能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解释问题是解决困境的一种方法。
  1. 习惯远比一时兴起可靠得多,你需要养成习惯才能获得进步。就像健身锻炼,不要专注于塑形,而是要成为从不错过锻炼的人。
  1. 如果你把今天所做的事情重复 365 次,明年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吗?
 
 
 
胡言乱语系列
  • 读书
  • 思考
  • 2022.06 胡言乱语2022.04 胡言乱语
    Cata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