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date
Jan 7, 2023
slug
2023.01.07 读《翦商》笔记
summary
2023.01.07 读《翦商》笔记
tags
读书
category
胡言乱语系列
icon
password
史前
中华文明不是在某一地发展起来后向四方辐射,而是在东亚大地上星罗棋布,此起彼伏,仿佛天空的繁星,不断有不同地方不同部落的兴起和衰落,而衰落的原因现在还没有答案。
在部落的兴衰中,变化非常缓慢,唯一明显的变化是人群“共同体”规模在扩大,从百人级别增长到千人级别,和平的时间长了,但部落之间的战争规模却更大了。
二里头怎么发展出来的?
二里头人来自二里头东南100多公里的新砦聚落,中间隔着嵩山,3900年前,他们向西北穿过嵩山进入洛阳盆地,建造了二里头。
当时气候湿热,遍布沼泽,“大禹治水”的故事内核其实是古人改造湿地、开发平原用于种植水稻的活动,也不是大禹一人之功,当时的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在湿地边缘种植水稻,且改造湿地种植水稻也是很多部落的活动,只是大禹更成功一些。二里头人有崇拜龙的习俗,可能就和他们曾经滨水生活有关,最有名的是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龙;二里头之前,铜是非常稀少的,但二里头人发展了冶铜技术,这些青铜礼器显示了阶级差异,青铜兵器让王权获得武力保障。
同时随着时代往后,开始出现祭祀和人牲,贵族墓里的兵器越来越多,也说明阶层开始划分,国家统治成型。冶铜和水稻种植,创造了华夏第一王朝的故事,让二里头没有重蹈其他部落短暂的辉煌后衰落,延续了近 400 年。
二里头是不是夏?
目前没有定论。
殷商甲骨卜辞从来没有提及夏;《尚书·汤誓》是商汤灭夏的讲话,但不可靠;《诗经》里有“商颂”,提及伐夏,也不可靠;可信史料中,最早提到夏的是周人,包括《尚书》和《逸周书·度邑解》。
商人灭二里头?
考古显示,3600-3500 年前,二里头被外来者入侵。这和史书记载商族崛起,商汤灭夏的时间比较吻合。二里头的宫殿被毁后,新的建筑也有商人的特征。但征服者没有把二里头作为都城,而是建造了堰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征服者灭二里头,并不是彻底的消灭,虽然存在大量杀戮和武力征服,但也在维持相对稳定的秩序,二里头在被征服后依然维持了 50 年左右,直到征服者掌握冶铜技术后,二里头被彻底废弃。
灭二里头的这群人不是单纯的商人族群,而应该是来自不同文化区的松散联盟 (因为征服者带有不同文化特征的陶器),只不过核心是规模比较小的(先)商族,后来才逐步整合成新的族群,统称为商。
商人从哪来?
从考古来看,只能证明是一群形象模糊且落后的人灭掉了二里头文明,建立了商朝。
但这些人作为商族,以及商人的起源是中国早期文明中最为扑朔迷离的一段。最早期的商人应该属于上古时代特殊的“游牧族”,流动性强,以牧牛为主,间或从事贸易和农耕。
猜测:商人是东夷,商丘古城是商人兴起之地,后世的《诗经》和传说都有一些印证,但可能有后人杜撰之嫌,且目前还没有考古证据。
商人发明最初的文字,很可能是因为从事贸易需要记账和远程传递信息。
商人崇尚人祭的原因?
其一,商人并非生来就热衷杀戮和人祭,只是随着王朝步入扩张轨道,杀祭行为才陡然增加起来,成为蔚为大观的国家级宗教活动;
- 人祭是商朝的国家宗教,也是商族人的全民宗教;
- 随着商朝扩张,可以获得更多的俘虏用作人祭;
- 人祭让来源复杂的商人构建维系自我认同的宗教文化;
其二,开国近200年时,商朝内部可能发生过一场王室“宗教革命”,提倡不杀生而掩埋青铜器的新祭祀方式;
- 这时期人祭的数量骤然减少,只埋青铜器;
其三,改革失败后,早商极盛时代宣告终结,随后是萧条、短暂而残酷的中商,近百年的动荡和内战;
-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第十王中丁时期发生了“九世之乱”;
- 期间频繁迁都,两派都各起炉灶,旧的商城被废,新的筑起;
其四,第十九王盘庚迁都,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持续了大概 250 年,最后定型了商文化:甲骨文,青铜技术,崇尚暴力和人祭;
- 理论层面:王的献祭是王权融合神权的标志;
- 现实层面:抓人牲是要通过战争的,战争可以让本族更团结对外,同时巩固王权;
商人的思维是什么样的?
商人眼中的世界是冷酷的,充满暴力、杀戮、掠夺和不安全。且他们不认为鬼神有明确的善恶观念,或者说他们自己本身没有明确的善恶观。因此,只能通过大量奉献祭祀去讨好鬼神,以获得恩宠和不降祸。甲骨文中最常见的便是和杀人有关的字,其意思不仅是杀戮,更是仪式化的杀人献祭。
商人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
商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血缘关系的“族”,甲骨文字形是战旗和一支箭,表现了战争属性。族有自己的领地,聚族而居,聚族而葬,族长可能有“侯”的爵位,“侯”的甲骨文字形是望楼下面的一支箭,意味担任警戒任务的哨所。所以分封在边地包围商朝的部族首领就是侯。侯只能是商族人,投靠的外族人不可能是侯。
在商朝势力的外围,土著人群有自己部落,这些异族首领称“伯”,比如周的首领周文王被商王任命为“西伯”。这些异族部落有些接受邻近商人侯国的统治,有些与商朝敌对。商朝最常用西部的羌人献祭,即今山西和陕西地区的土著居民。
周人从哪来?
按《诗经·大雅》,周的始祖是一位叫“姜嫄”的有邰氏部族女子,踩了大脚印生下“后稷”,从而繁衍出周族 (当然这个故事只能说明那时候是母系社会)。“姜嫄”的姓“姜”,本意是女性的羌人,说明周族是从羌人繁衍出来的。
经过几代人半农半牧的迁徙后,后稷的后人选择了一个新的族姓:“姬”,这表明他们已经认为自己与“姜”姓的血缘关系足够远了。
再后来,商纣王的曾祖父武乙,第27王,接纳了从北部山地迁来的一个小部落,即姬姓周族,允许他们在周原定居,作为商的微末附庸。
周人做了什么?
商人之所以接纳古公亶父带领的周人,是因为武乙王往西扩张,希望找一个部族,定居周原,让他们为商人服务,抓捕人牲供商人献祭。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季历同意,他的两个大儿子不同意,决裂出走。于是后来是季历继承了周族长之位,季历娶商化的挚国公主,生周昌,即后来的周文王。
武乙王暴死,文丁王即位,文丁王和季历可能死于内斗,帝乙在位的四十余年,不重用周族。
周昌为什么被商纣王囚禁?
缺信息,无法推测。
周昌被囚后,他的儿子们来到殷都,很可能通过苏妲己打通关系,让纣王放了周昌。
周昌的儿子们?
周昌有三个儿子:伯邑考,发 (后来的周武王),旦 (周公) ,其中伯邑考后来死于殷都,甚至周昌还吃了自己儿子的肉,这里存在历史上很大的一个隐情。
伯邑考为什么叫伯邑考?
原名应该为“邑”,“伯”表示排名是嫡长子,“考”意为父亲,伯邑考没有后嗣,这是后世周王室祭祀时的尊称。
《诗经•大明》曰:“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这里,长子(周邑)的名字被隐去,且暗示死在了外地(维行),二弟周发这才成为周族继承人。
伯邑考怎么死的?
很有可能是在周昌被放出来后,和商纣王有过盟约,作为商朝的盟约仪式的一部分,伯邑考很可能是作为祭品被献祭掉的,而此时的周昌和他的儿子们并没有能力反抗,反而为了保全周族,还不得不表现地心悦诚服和感恩戴德。
所谓“周公吐哺”,很可能是因为被迫吃了长兄的肉酱,留下了心理阴影。并且,周文王在《易经》中很有可能记录了这一事件的过程。比如损卦六三爻“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还有其他的一些卦象,比如剥卦,艮卦和咸卦,详细描述了人牲被从脚到头肢解的全过程。
伯邑考之死是商周关系的重要转折,让文王的翦商决心从此不可动摇。《诗经·大雅·荡》就是一首周文王控诉商朝的长诗。
《易经》的基本原理?阴阳,卦象,卦辞和爻辞
上古时代,人们曾发明一种用草或竹子的小棍来算数的方法:把它们在地上摆放成不同的形状,用以代表不同的数字,然后进行计算。用来计数的竹棍,叫“策”或“筹”,比如,流传下来的古语中就有“运筹”和“策划”等。
阴阳
当积累了一定的算数知识,古人发现,数字虽然有很多,但都可以被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这恰好和日常生活里的“阴”、“阳”观念搭配:太阳晒到的地方是阳,晒不到的就是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然后,有天地、山水、男女、雌雄、上下……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分为阴性和阳性。而初步的算命理论就是将用草棍运算出的数字归纳成阴或者阳,以代表世间不同的事物,乃至命运的吉凶。用甲骨预测,称为“卜”;用草棍预测,则称为“筮”。“筮“上面的“竹”字头代表占算用的草(竹)棍,下面的“巫”字表示只有沟通鬼神的巫师才有占算能力。
八卦卦象
据说,半人半神的伏羲最先画出“八卦”,然后,由周昌在被商纣囚禁美里期间把八卦推演成了六十四卦。所谓:“其囚美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但司马迁这里用的是“盖”字,表示不太确定。但实际从甲骨发现,六十四卦的基本原理并不是周文王发明的。
最古老的所谓伏羲“八卦”。有四对卦,分别是乾和坤,坎和离, 震和艮,巽和兑。各有代表图案,被称为“卦象”,由三根表示阴阳的“爻”组成,一根直线代表阳爻,两段半截的线代表阴爻。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写了一首《八卦取象歌》帮助人记住八卦的卦象:
- 乾(qián )三连(☰),坤(kūn)六断(☷);
- 震(zhèn)仰盂(☳),艮(gèn)覆碗(☶);
- 离(lí)中虚(☲),坎(kân)中满(☵);
- 兑(duì)上缺(☱),巽(xùn)下断(☴)。
六十四卦卦象
卦辞和爻辞
六十四卦的每个卦都有一条简短的解说词,这被称为“卦辞”;相对的,卦里的每个爻也都有一条“爻辞”。概而言之,《易经》是由 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卦辞和爻辞组成的。
《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到底在说什么?
《易经》并不是周文王专门编写的算命教程,而更像是他自己的练习本,所以内容驳杂,有大量的私人琐事。
有一部分其实是在讲商人的血祭仪式和周族充当人牲捕猎者的经验和方法。周人建立周朝后,刻意抹去了这段周族的黑暗历史,商朝的甲骨档案库也被毁掉,因此在史书和文献中很少有这些事情的记录,只有周文王可能因为其地位,《易经》被保留了下来变成了难以解读的神秘内容,在考古出土甲骨文后,真相才得以被复原。另外,《易经》还有周昌初到殷都的诸多观感和经历,以及他被商纣王囚禁之后的生活,尤其是商人恐怖的血祭。重点是里面还隐藏了很多关于推翻商王朝的的占卜预测。
八卦占卜和甲骨占卜的区别
甲骨占卜非常简单,不涉及事物的因果关系,先给诸神献祭并提问,神的回答会体现在甲骨的烫纹上,占卜者解读甲骨的烫纹得到回答,是一种单一的因果叙事,即神的决定是因,表现到人间是果。
用八卦/六十四卦则不同,它认为世间的一切并不都是由神直接决定的,而是各种事物会发生相互影响并形成一种因果发展的链条,其对应的就是每一卦里六个爻的阴阳顺序。而事物的因果关系不会只有一种模式,而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变化。
周文王的宗教改革
文王最推崇的是商人的至高神,也就是上帝——他最先把商人的上帝概念引入了周族,认为是独一无二的上帝主宰着尘世间。在他的观念中,上帝高居天界,和尘世中人,哪怕是商朝先王或周族先公都不能有丝毫混淆。从这个维度说,周昌更像是推行了一场比较彻底的“一神教”改革。重要的是,周昌还垄断了对上帝的解释权,只有他能见到上帝,面聆上帝的神谕。
周翦商的过程
商人贵族里有对商王不满的势力,这些势力中有和周暗中来往,作为周的内应,这些人很可能是箕子、苏妲己和王子武庚。另外,肯定还有若干同盟的部落。
商的最后几年,纣王处于何种状态?以至于对周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视而不见毫无反应。有种猜测是纣王末期政治混乱,已经没有正常的政治功能了,其他商人贵族则寄希望于趁机搞掉纣王另立商王,让政治重回正轨。
周公解了谁的梦?
周武王继位后继续翦商大业,这种事情换了谁都会精神高度紧张,所以他一直患有严重的焦虑和精神障碍,同时也许是因为青年时代的殷都之行和兄长之死刺激过大,让他无法摆脱失眠和噩梦的困扰。对此,《逸周书》里有比较多的记载。对于这种情况,周公旦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能尝试用梦来缓解。
秦国的身影
商纣王重点经验东南夷人地区,这里的部落和商王朝关系密切,商纣王重用的蜚廉和恶来父子就是嬴姓夷人,恶来在牧野之战中被杀,蜚廉则逃了,在“三监”叛乱后,族人被强制迁徙到西土,并有了后来的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