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date
Jun 1, 2023
slug
2023.06 胡言乱语
summary
2023.06 胡言乱语
tags
读书
思考
category
胡言乱语系列
icon
password
2023.06.30 本月读书总结
这个月读完《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我与地坛》《杀死一只知更鸟》
2023.06.29 OKR
OKR是个好东西,可惜少有人能用好。当OKR没用好的时候,比KPI效果还差。
2023.06.27 量化互联网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很好的点就是几乎一切都是可以用公式拆解的,拆解后几乎一切都是可以量化的,然后哪一块是业务的短板和瓶颈,提升多少可以让业务核心目标涨多少,一清二楚。上到高层有自己的三张表,下到基层有自己的业务看板和各种中间指标。在互联网行业待久了,再接触社会上其他行业,比如卖房、家政中介,都恨其不能电子化,恨其原始和落后。
2023.06.26 不熟
如果你羡慕一个人的生活,觉得他的生活充满幸福,那你一定跟他不熟。
2023.06.25 北京和选择
高中生选专业选学校选城市,有一个大的原则,就是优秀人才往哪里集中,你就尽量去哪里。这些优秀人才的能力输出会抬高这个行业或者地区的劳动溢价,你只要挤进去了,即使你不是太优秀,这些价值也总是能溢出一点到你身上。比如互联网行业的高薪,比如北上广深的高薪。
2023.06.24 戏剧世界
去年的时候中国大陆简直是人间地狱,各种匪夷所思的政策,各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官方言论,各种网络封锁言论和现实封锁逃生通道。当时想,这种神奇的状态总不会一直持续,这场闹剧它会如何结束呢,到时候官方又如何自洽呢?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我想过很多种结局,都没猜到是这样的收场;去年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从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一年了还没有看到要结束的迹象,然而就在昨天,俄罗斯雇佣兵组织瓦格纳居然反了,这谁又能预测得到呢;如今大陆的经济也走向一个看似奇葩的道路上了,且看这一场剧又如何收场吧。
人虽在剧中,但也要时不时跳出舞台,坐在观众席上拿着爆米花边吃边看,这样才能渡过艰难的剧情,想想文革的那十年,多少精英熬不住自杀的,就是太把自己当角色了,没把自己当观众。
2023.06.23 不知如何是好
手里拿着一沓青少年时代的回忆,理性和感性在打架。木心在《哥伦比亚的倒影》里写到 “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此刻的我大概略能体会到其中的一点点。
2023.06.22 中国的门阀是怎么消失的
2023.06.19 可理解性输入
学英语和学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需要用“i+1”理念,“i”表示你现有的水平,“+1”表示增加一点难度。“i+1”的理念,是在你原有的学习水平基础上,去增加一个变量。“i+1”的变量,最好是你垫起脚尖能够完成的量,稍努力能完成一个目标。如果你去学“i+2”,对你来说大概率就等同于输入噪音。
2023.06.18 存在的“幻觉”
神经科学家 Anil Seth 借助经典的“橡胶手实验”阐述:即使人对自己身体的感知,也常常只是人脑基于自己拥有的信息,所做出的“推测和假设”。
这么说来,越来越觉得“千脑智能”理论的正确性了。
2023.06.17 读《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
这本书的书名起的太low了,不过内容尚可,选了若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解读。让人称赞的是作者是把历史人物当成普通人来写的,写一个正常的有七情六欲的人在那时那刻应该怎么想怎么做,不会过度脸谱化以及神话人物。同时,作者带有一种大历史观,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背后的历史规律和偶然因素,绝非某个人可以左右,人是历史背景下的人,事是社会和环境推动的事。人为了生存,事情就会发展。
所有的历史转折都不可能是多年谋划,尤其是以一人之力改变王朝的兴衰。只是他站在了历史的风口,不想飞也得飞,时势使然。 …… 猛烈转折只是一瞬间,蓄势却用了几百年。 …… 人生在世,谁又能活的潇潇洒洒?在现实的困境面前,人人都得认。 …… 人生在世,如项羽那样璀璨的人生,毕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都是在社会的泥潭里艰难地挣扎。奋斗、努力、低头、拼命、认命,最后依然留有遗憾,这就是一生的宿命。仰不愧对天,附不愧对地,照顾好身边的人,善良地对待这个世界。 …… 所谓的好运,不过就是自己的努力碰上了好机会。 …… 到头来,再成功的人也是一个普通人,而最好的成功,其实就是做好一个普通人。 …… 越是大事,越讲究人心所向,阴谋诡计占的份量就越少,这是一条铁律。 …… 一个家族想要出头,总要有人在前边开路。 …… 人一辈子积累学识的最佳时期,往往是成名前的幽暗岁月。一旦事到临头才想起来知识不够,那时已经晚了。
2023.06.16 人只能自悟不能他渡
RT
2023.06.15 黄永玉
…… 黄永玉平生最讨厌的一个词叫做「历史必然性」,被他称为「屁咧的历史必然性」。 …… 有时候,我们也讨论恐惧。我告诉他,我最大的恐惧是苦会再来。他让我记住两句话:第一句是,历史不会重现,因为改变往往会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样子发生;第二句是,一切都会过去,「你要记住,任何苦都会灭亡,只是这件事有个时间问题。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但你可以,你要好好活着,好好吃饭,做好自己的事,活到那一天。这个过程你可能会遇到难处,遇到很多荒谬和可笑……你就把它当作一种观察,人还能这样呢?还能有这样的事呢?你要把它们当成笑话记住,等到将来写出来,讲给人们听,日子过去是这样的呢,多有意思!」 …… 黄永玉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笑到最后」的人,他的人生或许是一种提醒:不管你遇到了什么,只要活下去,眼前经历的一切困顿、绝望、无可扭转的败局,都会在活到99岁的时候变成笑话。人只要笑,就没有输。黄永玉的存在证明了一项不会磨灭的人性真理——人生苦,但人大于苦。 ……
2023.06.14 活在算法控制下
2023.06.13 为若干年后纪录一下
2023.06.10 读《我与地坛》
史铁生的散文集,感情很细腻,但由于最近看了比较多的关于人生意义的书,生活也配合着让我有了一些思考,所以这本书里作者关于生与死、时间与空间、有限与无限、命运与意义的思索并没有超出我的认知范围。比较感概的是,这本书让我突然发现,生活的意义这种问题其实困恼着每一个人,尤其是命运多舛的那些人,而我必然不是能独立开外的那种。所以这让我开始重新看待周围的所有人,虽然有些人看着并不是那种会思考终极问题的人,那只是表象,其实每个人都有着一个苦苦探索的灵魂,大家都想看透生活后继续热爱生活,只是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
2023.06.07 高考的第一夜
和两位盆友吃饭喝酒到深夜,也许是经济凋敝,整个晚上店里居然都没有满座。在高考的第一天,在各位高考考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冲向对岸的理想时,三个已经到达对岸多年,被生活折磨拷打已久的中老年男子却终于各自摸索到了所谓理想的真正含义。这个真正的含义非常朴素,朴素到你到处都能看到,即所谓理想只是一杆旗帜,到不到得了旗杆底下其实无所谓,它只是指示了一个方向,真正重要的是过程,是每天一步一步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经历的风雨。这句话谁都知道,但是真正理解它的人真不多。
2023.06.04 不管你选择了什么,你最终都会适应
2023.06.03 只有全面专家才能生存
至少在中国,你的生活是这样的:无论你要做啥,你都需要成为一个近似的专家才有可能避免被骗。比如我现在就对地板的各种材料稍微熟悉点了,才知道商家口中的某个词不一定是它表面的意思,生态板不一定生态,实木板不一定实木,无醛板不一定无醛。
2023.06.02 读《杀死一只知更鸟》
这本书是公认的美国文学经典,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成长小说之一,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巨大,是美国中小学的必读书目,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一项调查说,这本书是除《圣经》外对人生最具启示意义的书。它并不是像普通少儿故事书一样只是通过说教要求你心灵纯洁,诚实善良,而是引导孩子如何在各种磨难和不公的现实中,积累自己的正气,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则,书中的阿迪克斯这位父亲,在妻子过世后独自抚养儿女,但是他在复杂的社会中,即是要付出代价,也坚持善良的立场,以身作则,竖立了一个完美的榜样,给予了孩子们最正确的教育。
- 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类人,他们只顾担心来世,根本不去学习在今生如何做人。
- 如果你不觉得歉疚,赔礼道歉就没有意义。
- 勇敢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一个人很少能赢,但也总会有赢的时候。
- 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等你最终了解他们之后就会发现。
- 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 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他们想看的,听到的也是他们想听的。
- 一个人没有必要把自己懂的东西都展示出来,人们不喜欢他们身边有什么人比他们懂得多。
2023.06.01 当代精神丧尸
精神疾病,大多数是意识出了问题,而且是意识和大脑之间出了矛盾。意识 = “我想想什么”,而大脑 = “我能想什么”。大脑的能力可以用 working memory 来衡量,即短时记忆能力 (short-term memory)。很多的精神类问题可以归到意识过度活跃,而大脑的 working memory 不足这个原因上。
比如孤独症患者,他们可以察觉到环境中细小的变化,单位时间的信息输入远超常人,而 working memory 却无法应付过多的信息量。所以孤独症患者往往喜欢独处或者给自己的生活加限定,就是为了防止意识过载。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 Sheldon 就会把自己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规定好,一旦有什么人或事打乱了他的规定,比如 Penny 坐了他一贯坐的位子,他就会抓狂。
比如注意力集中缺陷 (ADHD),他们的选择是避免任何有挑战的事情,尽量不思考,在各种简单肤浅的信息面前跳来跳去,就是不深入钻研,因为一深入钻研,就意味着要在自己的大脑里缓存很多信息,导致大脑本来就不多的 working memory 不堪重负。working memory 不足还会让他们缺乏理性思考,无法做出长远对自己有利的决策,从而导致更多的暴力冲动。
——观点来自《The Ravenous Brain》一书的第八章《Consciousness Squeezed, Stretched and Shrunk》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刷短视频,刷短文章,刷爽文,刷一些不用过脑子的东西,无法自拔,停下来后又觉得空虚无比。其实这些短时/即时给予刺激的内容,就会让人的 working memory 下降,导致人无法处理强度比较大或者复杂的任务,而他们的意识仍然活跃,于是只能再次拿起手机进一步摄入垃圾信息。如此恶性循环后,手机成瘾者就越来越自律性差,性格暴躁冲动,拒绝深度思考,无法理解过长信息,沉迷肤浅无脑的内容,容易被各种情绪化的内容或者广告煽动起来,做出很多冲动的事情,无论是冲动的暴力还是冲动的下单。
极端来看,未来大概有两种结局,当然更可能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一个极端是政府出现正直理性的统治者认识到这种情况和鸦片没什么区别,长此以往,很大一部分国民将沦为精神丧尸,于是来一场21世纪的禁烟运动;第二个极端是社会对此放任自流,于是社会加速阶级分化,底层民众永无出头之日,执行着被AI分配的工作 (类似外卖员和网约车司机),拿着微薄的收入,靠各种精神鸦片麻木自己,被引导着进行消费和投票,而顶层则严格控制或者完全禁止这类短时/即时给予刺激的内容,活的更像是20世纪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