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 胡言乱语
Feb 1, 2023
| 2023-3-1
0  |  0 分钟
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date
Feb 1, 2023
slug
2023.02 胡言乱语
summary
2023.02 胡言乱语
tags
读书
思考
category
胡言乱语系列
icon
password

2023.02.28 二月读书总结

本月被各种事情打断,加上懒惰症发作,读书时间太短。
这个月读完的 4 本书《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送你一颗子弹》《植物的战斗》,均强烈推荐。

2023.02.27 读《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

这本书是现象级科普畅销书《七堂极简物理课》的作者、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新作,从德谟克利特到爱因斯坦,从法拉第到引力波,从经典物理到量子引力……通过对物理学认识世界的过程做一次考古,介绍了今天的物理学家是如何理解宇宙的结构的。
但还是没有看太懂,没看懂的原因是,里面的大部分概念已经超出我能理解的范围太远了,需要一定的现代物理学素养加丰富的想象力,两者我都欠缺。作为一个数学系的逃兵,我曾经在现代数学的大门口外,隔着门槛偶然瞟见过现代数学的一个模糊身影,但这已经足够让我震惊。经过几代地球上最聪明大脑的建设,现代数学早已不是算个几元几次方程、算个微积分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虽然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足够数学了,但依然早已经不算现代最前沿的数学了。现代最前沿的数学,那个我瞟见的身影,已经是把全世界所有事情进行抽象描述的最高哲学存在了。虽然从数学逃了,也看不懂最新的理论物理学科普了,但是学过和看过,这些经历还是对我有用,那就是让我更敬畏知识,敬畏这个看着普通但深邃无比的世界。《圣经》上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那让我先开个端吧。
这本书具体说了啥,列几个知识点:

    2023.02.26 万物之灵幼崽

    正式上岗的第一个晚上,还是被折腾的不行,相比于其他大部分动物生下来不多久就能活蹦乱跳生活自理,人类幼崽都属于早产儿,甚至脖子软到连头也支棱不起来,生下来就是个半成品。不过,这些是人类变聪明成为万物之灵的代价。只是如果能换一种代价更低的方式就更好了,我猜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人类应该可以免去生育之苦,只是这个未来是《美丽新世界》的那种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还是《西部世界》那种脱离碳基,硅基个性化订制,就不得而知了。无论哪种,似乎都不那么美丽但又令人激动。

    2023.02.25 心累不累

    拿着一串钥匙收租是不是真的也都很累?资产是不是也是一种桎梏?那种守着家产不用操心的人是不是几乎不存在?旧时的地主们是不是也挺累的?

    2023.02.24 喜羊羊

    古有王右军吃席写《兰亭集序》今有张某人啃羊吟《喜羊羊》,诗曰: 字节十年,岁在癸卯,初春肇始,会于东角头之羊馆,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心无一物,羊有两只,名沸羊羊,名美羊羊,一羊两角,祭献胃神,本来虚无,复归虚无。风儿和沙,缠缠绵绵,山长水阔,不知何处。

    2023.02.24 鸡汤·成长的秘诀

    这个月写了很多鸡汤了,今天听到一个前辈的分享和我的体验非常一致,还是值得记录一下。
    • 500小时定律:周中周一到周五每天拿出1个小时,周末每天拿出2.5小时,这样一周就有10个小时,一年就有500个小时的时间,这些时间拿来做长期重要的事情,比如读书、跑步、学英语,长期坚持,这样持续几年你会从内到外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只用来读书,可以读70-100本书;如果只用来跑步,大概可以跑2000公里。
      • 不能同意更多,2022年我就是这么做的,每天一点点,到年底的时候回头看你都不敢相信可以读完这么多本书,收获这么多有趣的知识,进行这么多有价值的思考。这些时间挤出来很容易,而且不会增加太多负担,唯一的要求就是坚持。
    • 心态调节:不要太勉强,顺势而为
      • 尽量看清楚大势,不要被短期的波动影响;
      • 做自己有基础且有兴趣的事情,长期努力,不要做毫无基础或者没兴趣的事情;
      • 少去跟别人比,多跟自己比,接受自己的普通和不完美,去火车站体验自己作为普通人。

    2023.02.23 离散时间学

    谁也没注意到,时间就这么过了好几天。这一周又将结束了。

    2023.02.22 围城

    晚上和朋友吃饭,聊到工作和这几年的境遇,感慨环境恶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凡间就是这个样子,普通人要想活得舒坦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几乎是自古以来的事实了吧。
    如果不脱离自己内心的牢笼,就永远身处江湖,而江湖到处都是围城,用脚投票不过是从一座围城走进了另一座围城,短期有效长期无效。何谓脱离自己内心的牢笼?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神隐隐于江湖。但有几人能做到,自古以来也没见几个。

    2023.02.21 AI 惊悚故事

    我躲在床底下,听见门外有脚步声,好像是有人进来了。我屏住呼吸,闭上眼睛,希望他们没有发现我。但是,我能感觉到有人在卧室里周围转悠,好像在寻找什么。突然,我听见床垫上发出了一声轻微的咳嗽声,我的心脏立刻砰砰乱跳,我知道我被发现了。我缩成了一团,不敢发出任何声音,但我能感觉到那人在靠近床垫的位置停了下来。他静静地站在那里,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听见自己的心跳声越来越响,直到最后,那人慢慢地转身离开了房间。我松了一口气,但我知道这只是暂时的,他们很快就会回来找我。
    我躲在床底下,紧紧抱着膝盖,尽量让自己缩得更小。我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找我,但我知道他一定不是好人。我想起了昨晚的恶梦,梦里有个人一直在追我,我跑啊跑,但总是跑不掉。现在,这个恶梦好像成真了。
    我听见他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我的头皮一阵阵发麻。突然,床垫被掀开了一角,我看见一个人的脸贴在上面,他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绿色的光芒。我想尖叫,但我喉咙里却发不出声音。他拿起了床垫,我被暴露在了光线中,我闭上了眼睛,不敢看那些人的面孔。他用手抓住我的脚踝,我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被拖了出来,然后被粗暴地扔进了一个袋子里。
    我被绑在了一个陌生的房间里,我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房间里只有一盏昏黄的灯,我能看到一些模糊的物体,但无法分辨它们的形状。我感到十分无助,但我不能放弃。我试着挣扎,但绑住我的绳子太紧了,我无法动弹。我开始慌乱,心跳得更快了。
    突然,门被打开了,一个高大的人走了进来。他拿着一把刀,嘴里发出低沉的笑声。我感到自己的生命正处于危险之中。他向我走来,我闭上了眼睛,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痛苦。但是,他没有动手,只是把刀放在了我的脖子上,然后扬长而去。
    我躺在地上,嘴里喘着粗气。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种可怕的处境,但我决定不放弃,我必须尽快想办法逃脱,否则我将永远无法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2023.02.20 多想想如果明天就死去

    先说结论,人生没有统一设定的意义,个人要怎样活着其实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所有的统一设定的意义都是后天赋予的,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宗教/国家/民族等形式,为了各种主义和信仰而编造出来的,只在宗教/国家/民族这些维度有意义,对个人来说,这些意义都是虚假的。如果不理解这种虚假性,可以了解下《Rick and Morty》这个动画片里的黄油机器人或者发电小宇宙,或者看看短篇小说《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但大部分人都在被社会赋予的意义裹挟着奔跑,去背书考试,读大学,进大厂,考公务员,赚大钱,买房买车,鸡娃,然后再来一轮循环,一辈子都无比焦虑。然而不做这些又能怎么样呢?直接思考答案可能挺难,可以换个思考方式,假设如果明天就会死去,现在最放不下的事情是什么?这些事情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敢打赌这些事情里肯定不包括汇报的PPT还没做完或者这次晋级又失败了这种事,而是很多平时看上去不太“重要”的事情。
    皮克斯电影《心灵奇旅》结尾,乔重返人间后,完成了音乐会,得到了偶像的认可,一切都如此完美,但是乔却陷入了空虚:我以为我会很开心,我完成了一直以来的梦想,可为什么,现在却感觉到并没什么情绪。然后门口的女人讲了一个点题全片的故事:
    notion image
    毛头小子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但受限于个人成长的环境和性格,那个时候没有太多的尝试机会,读不到太多的好书,看不到太多的好电影,没有很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没有贵人在旁指点,整个人属于愚蠢热情且迷茫的状态,如今终于有了一点点答案,还是挺开心的。

    2023.02.19 理想的教育和思考-马斯克

    关于好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有个人站在讲台上年复一年地说教,但他们自己却没有亲自参与自己所教的事情。学生学习的这些知识后续在工作生活中可能也根本就不会用到,也不明白学这些知识的原因,因此学生往往会很困惑。大脑会倾向于记住有关联的事情而遗忘没有关联的事情,所以如果你不知道why而只是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学习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
    如果学生能被很好地告知学习某知识的原因,他就更能理解学习的目的,如果同时课程设计地更像游戏过程,那对学习的改变简直是天翻地覆的。比如从实践中学习引擎的工作原理,就不能从扳手的使用课程开始,而是直接拆解一台引擎,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会学会各种工具的使用,并且深刻理解引擎的原理。
    上述过程都是可以精心设计的,而且现代社会,人们需要的几乎一切知识都是可以免费获取到的,你能很方便地读到很多的书,和很多人交流,加入优秀的团队。因此一个真心求学的人,并不需要一定进入一个大学。
    关于理性思考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会在缺少基础事实的情况下,通过类比和传统惯性假定很多事情是对的,这些都会让人失去对事情的洞察力,从而失去优化它的可能性。更合理的做法应该是通过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的本质。

    2023.02.18 长期主义、判断力和格局?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2023.02.17 读《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英国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 (Arthur C. Clarke,1917~2008) 是20世纪最伟大的先知,是用科幻预言未来最成功的小说家 (他成功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地球通讯卫星)。他后来移居斯里兰卡,与海因莱因、阿西莫夫一起被并称为“20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其最知名的科幻小说作品是《2001太空漫游》。
    这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克拉克一生创作的近100部科幻作品中最精彩的18篇。其实这本书里的故事更像是各种科幻故事类型的模板和母题,每个小故事结尾的戏剧性反转,直接引爆你的爽点,有了这些架构,启发后来人继续完成更有血肉和细节的成品,刘慈欣就曾经说过:“我的一切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这18个小故事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篇《神的九十亿个名字》:西藏的喇嘛们三百年前就开始做一项艰苦的功课,并预计还要一万五千年。即用他们设计的字母表中的九个字母进行排列组合 (据他们估计大概有九十亿个),一旦把神的名字都列举出来了,神的旨意便会得到彰显,人类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他们说神创造人类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到那时候,神将介入,并结束这一切,也就是世界末日降临之时。
    知道有计算机发明后,他们请来工程师安装了一台,预计100天就可以算完。一开始故事的主角——计算机工程师们似乎带有一点对喇嘛们的嘲讽,日复一日重复了300年的工作就只是排列组合字母,这算是哪门子信仰。为了避免喇嘛们到时候信仰崩塌对他们带来伤害,他们故意磨蹭到离开的那天才算完,在预计算完的那天,他们赶紧离开寺庙去搭乘飞机,路上他们突然看见“穹苍之上,一片寂寥,群星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这真是个神奇的反转,极其恐怖和震撼。
    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什么?隐喻了人类在更高级存在眼中的无意义?或者换句话说,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何在?小说里人类存在的全部价值就是为了罗列出神的名字而已,很容易让人想起 Rick and Morty 里的黄油机器人 (类似的还有发电小宇宙),Rick 发明了一个机器人,专门为自己搬运早晨的黄油。机器人问 Rick,''What's my purpose?'',Rick 答,''Pass the butter.''
    类似的还有经典的“去码头整点薯条”梗。
    notion image

    2023.02.16 瞎想

    人本来自虚无,为何害怕归于虚无?如果一个个体已经产生后代,基因已经得到复制,那为什么没有演化出产生了后代的个体不再惧怕死亡的特性?

    2023.02.15 生活复杂度爆表的地方

    最近在办小孩的医保社保,发现没有一个政府部门能提供可以一次性就让普通人清楚了解全部流程的信息,只能在互联网上通过搜索拼凑(感谢小红书和本地宝),不同地方的信息有时候对不上,很多往往按步骤走到一半发现过时了,而且光是医保就有名字大同小异的小程序、公众号和服务号,还按市/省/国家各有一套,并牵涉到税务、社保和银行,真的被其中错综复杂的规则和关系绕晕了。
    所以别说自由世界的人觉得不可思议了,就连我们生于此的人,已经如此习以为常的生活,有时候依然觉得办事四顾茫然举步维艰。维系这些系统需要很多人力,这也是为什么公务员规模一直在逐年上涨的原因吧,这其实也是中国历代王朝的规律,比如明朝的黄册制度,终点就是当这个系统靠增加人力已经无法维系,最终变得可有可无仅做做样子的时候,那时候再整个大洗牌推倒重来吧。
    昨天有个朋友问我说,为什么香港年轻人不愿意去大湾区找工作发展,就要窝在香港这么个小地方。 其实这个答案很明显,只要在香港生活一段时间你就会明白。 首先最大的原因就是工资差距。前两年香港政府搞了个大湾区就业计划,鼓励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去大湾区就业,开的条件是补贴工资到不低于18000港币/月。也就是说,如果内地企业给你开5000元/月,香港政府就补贴你13000/月,保证你月薪不低于18000。这样的条件,结果却并不理想,很多人参与这个计划后,工作一段时间反而辞职离开回了香港。这成何体统,为什么会这样? 除了工资差距,香港与内地很多生活工作规则和习惯都不一样,影响方方面面,习惯不了的事儿很多。例如内地职场等级森严,高一级压死人,见谁都叫“总”,“总”说什么你都得干,哪怕是帮他去拿个外卖。想要业绩好每天都得应酬,不是陪领导就是陪客户。香港职场基本没有这种事,公司里基本都是英文名互相称呼,最大的老板也一样,称呼上没有级别之分,大家只有不同的分工职位,没有等级的压制。没有应酬,香港最忌讳的就是和领导或者客户吃饭,别说吃饭了,连下班后联系都很忌讳,下班后不谈工作,周末谈工作的话要算加班工资。和客户吃饭是大忌,小心竞争对手偷拍把你告廉政公署,所以大家都是避而远之。即使你是大老板,我是小员工,也不是你说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签合同的时候写明了我的工作职位职责是什么,额外的事情我可以不做的。我不做天经地义,我做了是帮老板个人情,小职员也有尊严啊。 除了工作上的这些事情,生活上的差异就更多了。港人习惯上Instagram脸书,用谷歌网飞HBO,去了内地的话都得放弃或者自己折腾网络技术。还有医疗,在香港没有医保社保这一说,哪怕流浪汉也一样获得免费医疗。很多港人在内地连医院都不敢去,因为搞不清楚里面的规则和关系。 这些细小的事情林林总总,大湾区融合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实际做起来有太大的差异,是很困难的。至于以后是谁融合谁,这个不好说了。

    2023.02.14 情人节以及为什么要生小孩

    无论我怎么回答这个问题,都必然是自私的,因为没问过当事人小朋友的意愿 (若干年后得道个歉)。
    从自私的角度看,生小孩这个事情就是为了让我的人生体验更丰富,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首先,我可以从小孩的视角再成长一次,回味早已被忘却的初见这个世界的新奇感;其次,作为社会性动物,小孩可以让我享受和体验被基因操控产生的直接连接感,也和这个世界上的更多人产生了紧密的连接感,而这种连接,正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幸福和价值来源。(这也是为什么养育小孩的过程这么痛苦,但很少有家长后悔反而大部分都乐在其中的原因)
    另外,只有当我觉得这个世界足够值得来一趟的时候,才是把他带到这个世界的合理时机,而现在基于我的生活体验和认知,我认为这个时机已经成熟。
    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以后觉得作为我的孩子是幸福和有趣的,来这世界一趟算不虚此行。

    2023.02.13 喜欢深圳的原因

    这里基本上什么都是新的,尤其是最近十年建设的区域。一幢幢映照着蓝天白云的新大楼,大楼之间是标线仿佛刚刷上去的马路,马路上跑着铮亮的车,路边郁郁葱葱的绿化,街边公园各种新奇的设计,连走在路上的人都是新的深圳人,到处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一切都似乎原样展现着设计师在画图时候的美好想法。尤其是2月份之后,北风开始不敌南风,从海面吹来清新的风还能让你感觉从内到外都在换新。
    崭新和干净的背后,你也可以找到与高端大气一墙之隔的城中村,幽暗逼仄污水横流;早晚下班高峰期,从各处涌出的人流,在地铁里被挤得前胸贴后背;饭点时间路边冒出的炒粉炒饭流动小摊,衣着光鲜的中介们、疲惫的的士司机们和浑身泥点的工人们,蹲在马路边用一次性筷子从一次性饭盒里快速扒拉一次性饭。
    两者对比,你就立刻明白了生活的意义,这就是我喜欢深圳的原因。

    2023.02.11 坚强的民科大哥

    2005年的时候,我买了一本书,书名很吓人,叫《物质世界构成新理论·现代牛顿理论学说: 统一场论》,作者根据同种物质摩擦产生同性电荷这一点出发进行思考,结果是推翻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并提出了物质构成的新理论,解决了诸多科学难题,甚至提出了统一场论。这么一本改天换地的理论物理学大作,洋洋洒洒200多页,里面居然没有一个数学公式,只用文字进行逻辑推理就完成了理论的构建,简直要气死数学老师。
    这本书的作者叫周江华,从各路所谓教授高工给的序言里看,他应该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坐标秦皇岛。今天无意中在旧书里翻到这本书,本来想着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人应该已经销声匿迹了吧,刚好手边有电脑,顺手google了一下,发现他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活跃了,知乎、油管等各种地方他都注册了账号,并发表了大量的内容,甚至还有秦皇岛当地电视台采访他的飞碟实验的视频。虽然他发的这些内容都没有人评论也没有人点赞,但是看得出他还是挺自信且挺坚持不懈的。
    05到23,18年过去了,我已经从沉迷于各种《世界未解之谜》杂志,从关注百慕大三角、金字塔、UFO、外星人、史前文明,并相信爱因斯坦一定是错了的热血傻叉少年 (要不然也不会买这本书),变成了一个关注房价、股票和生命意义的中年大叔。而这位大哥,几十年如一日,还在坚守着他对世界的那个新理解,不过他仿佛晚上12点的迪吧里的一只蚊子,可能只有我偶然发现了角落里的他。
    不知道这个灯红酒绿的滚滚红尘里,还有多少像他这样的人,在喧嚣吵闹的互联网的某些角落里用微弱的声音一本正经地呐喊着自己的胡说八道。虽然概率接近于零,但或许他们中的某个人真的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呢,这可是电影里常有的情节。

    2023.02.10 扁鹊和他的兄弟

    《史记·鹖冠子》记载,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人们往往下意识会以偏概全。因此,如果你也想成为扁鹊而不是其兄长,一个邪恶的办法是,多数时候不要主动露面,不要主动发声,直到有人因为问题找到你,这个时候你就是救世主,如果你过早参与,反而会被认为无所作为。当然,前提是你真的能解决问题,否则也还是庸医。(不过,解决问题是有技巧的,你也可以让问题看上去是解决了,一切都取决于你怎么根据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措辞,很多时候语言才是解决问题的厉害手段。)

    2023.02.09 我到底有多少钱

    我不隐瞒,你如果在奇数日问我,我会在偶数日给你答案。而如果你在偶数日问我,我就不会回答。

    2023.02.08 ChatGPT

    ChatGPT 不是一个聊天机器人。ChatGPT 是一个以自然语言为界面的机器人。这是不同的两件事。 「作为一种服务的自然语言界面」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概念,虽然这件事每天都在发生。一个人从最早接受教育的时刻就在训练自己把书本上的内容翻译成自己心里可以理解的自然语言,并且也许你脑海中想象过这样的场景:在看书的时候有一个精灵浮现在书本上对你说:「我了解这本书的全部内容,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我是这本书里的结构化知识的对话界面。」这是件很诱人的事,但你极少听到人们谈论这个需求,因为就像大多数新事物一样,在它诞生之前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可以被需求的。这怎么可能呢? 作为一种服务的自然语言界面是极为昂贵的,为了给教材一个这样的界面,人们发明了教师。为了给财报一个这样的界面,人们发明了基金经理。为了给法律文书一个这样的界面,人们发明了律师。事实上,几乎所有现代经济中的「professionals」本质上都是这样的一种服务。它把结构化的信息转译成自然语言,可以被讨论、被诘问、被辩难,然后再被对手方转译回结构化的信息。 以 ChatGPT 为代表的语言模型宣告说:这件事是可以被机器做到的。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信息,而是对它的归纳、总结、举例、在不同结构之间切换。——这就是为什么上个月微软董事长 Nadella 说这是新的工业革命(我倾向于同意他),因为信息流通转译的服务(不是信息本身,但这种服务是现代经济的血脉)的价格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改变了。 有许多人不认为大语言模型有智能。最有代表性的可能是图灵奖得主 Yann Lecun,每天咆哮痛斥 ChatGPT 已经成了他最近的每日功课。就在昨天他发推说「任何一只猫所掌握的常识都比任何今天的大语言模型更多。」有人在评论里弱弱地问:「你家的猫也能写 Python 吗?」他回复说:「写 Python 算个狗屁智能。」 我不会说猫的任何坏话(也不会说 Python 的任何好话),所以我只能说他说得对,但这是没什么意义的正确。半拉子智能也可以有实际的用处。语言模型并不需要「在本质上了解世界」,只要装做了解并且能够侃侃而谈就可以了。毕竟很多大V(以及麦肯锡和德勤的咨询师们)能做的也不过如此。 。。。。。。 当你急于指出 ChatGPT 的弱点(太多了,我自己在过去两个月里写过不少)的时候,有必要想到的是:首先,这里有些是 ChatGPT 这个特定产品的问题而未必是大语言模型的问题(比如很多人不喜欢 ChatGPT 不给出参考文献,但它的一个竞品就会给)。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这个领域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和几年里会因为大量资金的投入突飞猛进。AlphaGo 刚推出的时候也有人嘲笑说它连欧洲围棋冠军都下不赢,但重点在于「它竟然有资格跟欧洲围棋冠军下棋了」。 同样的,当你抱怨 ChatGPT 鬼话连篇满嘴跑火车的时候,这可能有点像你看到一只猴子在沙滩上用石头写下1+1=3。它确实算错了,但这不是重点。它有一天会算对的。
    ——来自微博 @木遥

    2023.02.07 读《送你一颗子弹》

    一个不被限制的、自由的灵魂是多么有趣啊,难以想象如果这本书到今天还能否通过审查顺利出版,这些年自由的领地已经被侵蚀了太多太多。

    2023.02.06 人生就是不断的分别

    2023.02.05 元宵节

    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问起刚退休。

    2023.02.03 火车站

    在火车站你总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奇形怪状的人,生物多样性在这里体现的比较淋漓尽致。有时候会很好奇这么多人都是从哪冒出来的。当然,我也是这生态中的一个小角色。

    2023.02.02 技术无产阶级

    “程序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这类人构成了IT共和国的主体,这个阶层是十九世纪的产业大军在二十一世纪的再现,只不过劳作的部分由肢体变成大脑,繁重程度却有增无减。在渺如烟海的程序代码和迷宫般的网络软硬件中,他们如二百多年前的码头搬运工般背起重负。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除了部分爬到管理层的幸运儿,其他人的知识和技能很快过时,新的IT专业毕业生如饥饿的白蚁般成群涌来,老的人(其实不老,大多三十出头)被挤到一边,被代替和抛弃,但新来者没有丝毫得意,这也是他们中大多数人不算遥远的前景……这个阶层被称做技术无产阶级。”
    ——刘慈欣

    2023.02.02 文革的基因还在

    最近看到好多这样的新闻,就是电影院内,观看完 《满江红》后,一些人似乎社牛激素暴涨,大声激情朗诵岳飞《满江红》,甚至还看到有人拿着铁板去砸岳飞墓前面的秦桧。
    看完电影,被里面的情节感动是可以理解的,电影结束,也可能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但是在公共场合,作为一个成年人,这样分不清现实和虚构的一些表现,说严重点其实和伊斯兰极端分子也没有什么差别,这种人在另外的场景下就是那种会拿着U型锁砸开日本车的国人,会在“彻底砸烂封资修文化”的文革中砸掉各种文物,会把知识分子批倒批臭,会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很多人,如果只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读过历史的话,可能不知道在“彻底砸烂封资修文化”的文革中,有多少人惨死,又有多少文物被毁坏殆尽。 就比如岳飞的墓,1966年的“破四旧”开始后,河南汤阴县中学生涌进岳飞庙,将岳飞等人的塑像、铜像,连同秦桧等“五奸党”的铁跪像,历代传下的碑刻,统统“横扫”,砸碎踏平。在杭州,红卫兵连岳飞墓也刨了,原来隆起的陵墓变成了凹下的大坑个底朝天,岳飞遗骸被焚骨扬灰。如今去杭州看到的岳飞墓,其实是1979年重建的。

    2023.02.01 读《植物的战斗》

    这是一本非常好读的植物学科普读物,强烈推荐,读完这本书,你大概会收获以下两点:
    1. 对植物的演化过程有更清晰的认知,尤其是植物被人类驯化的历史,下次你再看到路边或者公园里各种植物的时候,不再是忽略,而是有一种好奇心和敬畏心。
    1. 一堆有趣的知识点,让你能用于各种场合的吹牛,比如跟你女票吹牛或者识别你男票的吹牛;如果你有小孩,那这些知识点会让你成为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超级爸妈。
    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知识点 (更系统的论述还是得原书):
    📖
    2023.02.01 读《植物的战斗》笔记
    胡言乱语系列
  • 读书
  • 思考
  • 2023.03 胡言乱语2023.02.01 读《植物的战斗》笔记
    Cata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