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 读《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Dec 1, 2021
| 2022-12-18
0  |  0 分钟
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date
Dec 1, 2021
slug
2021.12.01 读《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summary
2021.12.01 读《中国为什么有前途》
tags
读书
category
胡言乱语系列
icon
password
 

基本信息

  • 推荐指数:🌟🌟🌟🌟
  • 作者:翟东升翟dí东升(1976年-),江苏启东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货币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国际战略思想史。翟东升在2020年11月28日的一场公开演讲中讲述,中国当局在过去几十年中利用“美国权势核心圈内的老朋友”来影响美国政治和对华政策。该视频最先在中国社交媒体传播,随后被官方紧急下架。与此同时,翟东升的发言在海外网络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得到了福克斯新闻等美国主流媒体的报导,相关报导内容随后也得到了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本人在推特上转发。近年出版有《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及其战略潜能》、《货币、权力与人——民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货币金融问题》、《大国货币》等著作。
  • 出版年份:2019-6-1
  • 内容简介:...
  • 类型:财经政治类
  • 阅读日期:2021/12

总结 & 收获

本书的核心在第一章,阐述了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和外围这一套理论,后续所有的展开都是围绕这一理论进行的。第二至六章讲述了中国的“三外路线”的细节和实施中的一些问题。第七章以及之后的内容多属于作者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比较理想,看看就好。

第 1 章:世界市场体系的中央和外围

· 中央国家:向外提供知识产权技术等无形产品和货币,依靠(别人对它的)信心生活 · 准中央国家:向外提供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和服务以及货币,依靠理性生存 · 外围工业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勤劳生存 · 原料提供国家:依赖能源和原料出口而生存,依靠运气生存
  • 当代世界市场体系的构造
    • 当代世界体系主要分为四类国家:中央国家(美国,提供货币、知识产权及商业模式,军事强大)、准中央国家(日本、西欧,提供技术知识等资本密集型产品,高端制造业强大)、外围工业国家(中国、印度、墨西哥等,组装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多且廉价)、原材料提供国家(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能源及原材料,领土广)
    • 历史趋势就是世界市场体系对全球各地区和文明的吞噬、消化和整合。顺应历史趋势,并满足人民普遍人性需求,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效用的国家就能强大。
  • 这个体系的基本特点
    • 全球化:无远弗届
    • 非常不公平:(1)中央国家有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自主性和自利性,经济衰退的时候就量化宽松,经济过热的时候就收紧,目的是烫平经济波动;(2)利用自己的货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机会,狭义铸币税就是用基础货币换取真实价值,而发币的成本基本为零,广义铸币税是说外围国家储存大量中央货币投放至美国,仅获取少量利息,美元相对于商品持续贬值,美国向外围投资获取高收益,差额即为广义铸币税。中国每年向中央国家纳税近4000亿美金。
    • 要素流动的选择性:体系非中性,利于中央国家,规范和道义都是符合中央国家利益的,信息观念、资本和商品服务流动较为容易,先进技术则禁运、人力资本则只欢迎高层次人才
    • 自我强化:中央和外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资本和人才都在往中央国家集中。
  • 中央国家的收益、代价和条件
    • 收益:货币霸权带来的巨额铸币税,让居民获得远超其创造的财富;对全球经济波动节奏的掌控和调控能力;强大的融资能力和负担转嫁能力。
    • 条件:(1)充足的本金,二战后黄金储备高,美元与黄金挂钩建立信用抢占市场,垄断后与黄金脱钩(1971);(2)控制能源交易,确保以美元计价、结算和存储;(3)维系好重要储户,东亚和海湾国家;(4)发行海量国债和金融衍生品,提供各种工具;(5)长期财务健康,能将吸收到的存款转化为资本,获取更高的资本回报。
    • 代价:(1)产业外移、长期逆差和去工业化,制造业企业大规模倒闭和外移,荷兰病;(2)为控制战略性地区和资产支付安全成本。
  • 外围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常见陷阱
    • “资源诅咒”陷阱:采掘业存在“产业挤出效应”,当资源价格高涨,大量资本人力涌入,提高经济体内部各要素价格,国内普通产业被挤得没有出路,整个经济体越来越依赖采掘业。当资源价格波动的时候,使严重资源型依赖经济出现倒退。
    • “赶超”陷阱:急于摆脱落后局面,采取进口替代政策放弃自己的比较优势(劳动力价格),对高端产业进行输血和保护,比如提高关税壁垒,提供巨额财政补贴,但往往没有效果又错过在正确领域的挣钱机会。
    • 政治陷阱:但走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路线则依赖于西方的市场、资本及技术,需要忍受中央国家的欺负和压迫,容易被国内反对势力攻击为傀儡而失去政权。

第 2 章:中国在体系中的足迹

中国的崛起就是从外围国家挤入中央,成为一个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过程。过去 40 年采取了“三外路线”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核心:鼓励外贸,吸引外资,控制外汇。“三外路线”的代价之一就是中国向世界提供巨额补贴,以此来获得快速工业化、向中央地位进军的强大推进力。
  • “三外路线”细节:人民币贬值后锚住美元,有利出口和吸引外资;对外资提供税收、环境、土地、基建等优惠;通过税收、行政鼓励出口(付出代价加入WTO);不开放资本项目,让投机性的外部资本进不来;强制结售汇制度,让国内外汇都被央行买到手中,形成巨大的官方外汇储备。
  • “三外路线”利益:提供大量就业相比务农收入高,加速工业化进程,加速中国整体资本积累(奥秘在于强制结汇制度积累了巨额外汇),利用外部压力推动国内改革,和平(与中央国家从对抗到利益共生)
  • “三外路线”弊端:(1)对本土工业和资本形成挤压;(2)环境和资源代价;(3)对外部资本和市场的过度依赖;(4)加剧国内不同地区间、部门间和阶层间的分配失衡;(5)导致对中央国家的实质性纳贡(外资在中国享受优惠,收益率比较高,由于强制结售汇,中国拿着外汇大部分投资美国国债收益不高,两者相减大概差10%,按4万亿美元外汇算,每年纳贡4000亿美元);(6)路线的不可持续性(中国太大了)。
  • “三外路线”修正:2005年后开始修正(1)科学发展观取代单纯GDP;(2)对外资从超国民待遇回归国民待遇;(3)2005年后人民币不再锚定美元,开启升值过程,缓解国内生产要素价格被低估,有利国内民生和产业升级;(4)强调自主创新,打造资本技术高地;(5)改善民生启动内需;(6)扶持国有大型企业。
  • “三外路线”对外交的影响:该路线鼎盛时期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头几年,中国对外部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所以外交上表现为韬光养晦,随着修正的进行,中国外交开始恢复强硬作风。

第 3 章:“三外路线”下的对外贸易

  • 外贸发展轨迹
    • 2001年加入WTO,2005年贸易顺差急速增加,到2008年峰值4261亿美元。
    • 外贸结构:20世纪80年代前期:基础原材料出口 ->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之前: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 -> 2004年高新技术贸易顺差(大部分是外资企业)
    • 贸易性质:加工贸易较一般贸易呈现下滑趋势(加工贸易仅收取加工费,两头在外),出口企业中民营企业逐步活跃。
    • 出口目的地:从体系中央国家和准中央国家为主到多元化
  • 外贸发展的动能
    • 观念的变迁,进口替代型转为出口导向型战略
    • 制度的变迁,权限的下放和宽松
    • 鼓励出口的政策组合,人民币汇率贬值和税收优惠政策
    • 国际体系环境,美国限制外部商品同时中国南方谈话,将东亚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中国挤入美日四小龙的制造业产业链。
  • 贸易、产业与地缘政治经济
    • 如果有意识地培育自身的“产业链编辑能力”(即能主动调整地区性的产业地理分布),则能从国家不对称的相互依赖中获得优势和权力。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的亚洲“雁行模式”,日本是头雁做工业品设计和研发,四小龙从事配件制造,四小虎(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尼)随后,中国作为基础原材料和市场。

第 4 章: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经济安全

本章讨论“三外路线”中的外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资本的来源地,而是企业治理结构(核心是产权与管理)和市场结构(核心是垄断)的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制度的低效失败和政策性垄断问题。
  • “三外路线”下的外资政策及其效果
    • 中国为什么要吸引外资?三种主要回答:资本缺口论(储蓄缺口理论,外汇缺口理论,储蓄外汇双缺口理论),技术缺口论(资金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资金与特定行业技术、管理、营销能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成为资本,而中国缺的就是上述技术、技能、技巧,引进外资关键是为了引进他们附带的技术),制度缺口论(国内歧视民营企业,但对外资企业则无歧视,导致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带来外资涌入,即吸引外资不是政策成就而是体制缺陷的症状表现)
    • 政策渐变:地缘上从几个经济特区推广到沿海到全面开放,行业上从出口加工到一般制造业到对外资开放一些服务业,方式上从中外合资到其他方式,导向上从“进口替代”到“鼓励出口”到最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
    • 外资的好处:加速中国在全球分工中角色的转变(从原材料出口到外围制造国),劳动力的就业转移(解决城市化过程的就业问题),外汇的累积,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国内改革的促进,政策观念的更新。
  • 关于外资的争论:“恐外症”和“崇外症”
    • 谁是外资?出资人(1)来自港澳台与东南亚华人的资本占绝大多数(2)往返程投资
    • 什么是“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经济运行中具备抵御外来干扰、威胁和侵袭的能力。真正影响产业安全的不是市场行为者的国籍,而是市场结构,即是否垄断,竞争来带产业安全,垄断损害国家经济安全。
    • 中国人还是太迷信外资,不相信国内民营资本。
  • 中国外资政策的未来趋势及政治和战略潜力
    • 消除外资超国民待遇
    • 从用廉价要素吸引到用市场吸引我们 也可以看到外商投资政策的逐步演变,曾经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力等资源优势作为招商引资的优势,应逐步演变为中国市场规模及发展空间的优势。目前外商投资中国更多的是后者,因此投资的地方性政府的争夺将变得更为激烈,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发展将持续向好,其他城市的发展将进一步受限,所以其他城市的发展必须走差异化道路,如温铁军老师提及的乡村振兴等方式,而不是一味的与排名靠前的城市争夺投资资源。
    • 推动参与国际多边投资规则制定
  • 产业升级和资本形式(1)面向家庭和个人的消费品工业越早开放给本国民营企业,创新和赶超就越成功,国有企业不是真正的企业,不是好东西,没有市场竞争力;(2)中国的优势是市场规模;(3)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问题,不要外行领导内行。
    • 案例4.1,中国汽车行业的探索,中国起步早于韩国20年,20世纪50年代就造出了汽车,市场规模也巨大,韩国1974年才造出汽车,市场规模也小。中国长期“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品牌,因为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中国官员公务用车指定奥迪,内心崇拜外资,合资的国营企业根本没有上进心。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准入开放太晚,被压制在低端市场。
    • 案例4.2,中国高铁行业的崛起,“战略买家策略”
    • 案例4.3,中国风电设备制造的后来居上,中国企业凭借政府对本国市场的控制实现技术赶超。

第 5 章: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

  •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 notion image
  • 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经济学
    • 固定汇率或者浮动汇率或者别的中间制度,本身没有好坏,只是大量利益有关的国际和国内政治斗争的结果。生产贸易品的部门便好固定汇率制度,生产非贸易品的部门偏好浮动汇率制度;以银行间接融资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银行和企业利益相关,要求汇率稳定;以资本市场来融资的,则没有太高的稳定要求。
  • 人民币汇率变动背后的政治
    • 低汇率和固定汇率虽然损害了国内消费能力,压低中国劳动力价格,抬高进口商品价格,但确实缓解了就业难题。
    • 2005年后汇率稳步提高,虽然提供了漏洞,制造了套利机会,但是中国却有更加重要的顾虑:实体经济的稳定和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假如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升值,那么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将是非常严重的,许多出口企业将一夜间面临巨大的经营困难。而持续缓慢升值可以给予企业以较好的预期,让它们在对外签订出口合同的时候将货币升值因素考虑在内,而且在一个较长时段内升值可以让企业家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企业的转型。所以即便知道会被部分游资白白掏掉大量真金白银,也还是选择了“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升值的路径。
  • 人民币国际化
    • 2008年后全球货币结构动荡和重组给了机会;中国本身已经积累了实力;美欧亚三个地区政治和经济并驾齐驱,但日元在国际化道路中失败,中国有了机会。
    • 好处,获取较为可观的铸币税收入;节约外汇储备成本;降低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汇率风险,服务和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在必要时可以作为快速大规模融资的杠杆,对外转移宏观经济风险,等等
    • 坏处,资本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升值风险和由此带来的对部分低端产业的挤出效应,如对成本敏感较高的出口型企业;大量资本进入存在经济泡沫化风险;在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本国的货币政策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海外货币存量的影响。
    • 争论的焦点1 -资本项目放开
      • 好处:为居民和企业带来更多融资和投资机会,优化资源配置;让非政府部门资本有流出途径,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消解资产泡沫;倒逼国内改革。
      • 坏处:大量资本外逃带来负面冲击,中国目前是高储蓄和封闭的资本账户,这样才能维持低利率高投资稳增长,资本外流后,对国内投资、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巨大。
    • 争论的焦点2-改革与开放的顺序问题(央行支持放开和改革同步进行,学者支持国内金融改革后再放开)
      • 央行:资本项目放开和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同步推进,不要拘泥于理论,延误时机,要双轮驱动
      • 学者:资本项目放开是国内金融改革后的顺其自然,而不是放开后,改革后置,非常危险
    • 争论的焦点3-“以开放促改革”和“开放倒逼改革”的理念
      • 学者:倒逼改革风险巨大,引入QFII失败就是典型,在消除行政性障碍上开放促改革有效,但在建立规则方面,开放不能促改革,只能导致混乱和危机
    • 争论的焦点4-要不要公开一个开放资本项目的时间表
      • 余永定等学者:预期给出资本账户开放的时间表,不如给出推动国内结构性改革的时间表
      • 巴曙松等学者:放松资本项目,利益受损的是管理的权力部门,没有高层的承若,让利益受损者制定开放的方案非常难
  • 国际化的条件和战略
    • 货币国际化的3个层次
      • 能流出国境,要求价值具有稳定性,也是当前区域国际化阶段,主要在东亚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展开,由贸易和人员往来等经济活动推动。目前人民币的汇率稳定性非常好,适度扩大弹性汇率还可以接受。
      • 能被第三国用于与其他国家的支付和结算手段,要求在稳定性外要求流动性
      • 能作为其他国家国际储备货币,要求具有保值增值能力,境外有大量人民币后,市场会产生人民币贷款和各种有价证券和金融投资的需求,需要中国金融市场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和大的容量和规范的规则秩序。
    • 翟老师也提到了建议学习美元挂钩黄金、脱钩黄金的操作。

第 6 章:外汇管理政策与外汇储备

本章讨论“三外路线”中的外汇
  • 外汇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储备的形成
    • 闭环外汇管理政策:“强制结售汇制度”“银行外汇周转头寸限制”和“盯住美元汇率政策”是中国的三位一体的闭环外汇管理政策,把外汇从企业挤到商业银行,从商业银行挤到银行间外汇市场,最后由央行兜底,挤到外管局账户上,形成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其实都是替外资保管的,只是怎么归还由中国政府定。
    • 巨额外汇:1是怎么形成的?经常贸易及资本项下的双顺差,2是里面主要是什么?书中提出的观点是外汇储备主要是外商投资本金及利息(通过历年外商投资额及复利10%收益),其余的蝇头微利为出口贸易、旅游等形成。
    • 外资进来形成外汇,兑成人民币的外资按10%速度增值,外管局手中的外汇买美国国债收益率3%,两者差距越来越大,直到出口企业崛起带来外汇,差距才开始减小。但出口带来的外汇比较少,很多时候不赚多少钱,而且花销也大。
  • 外汇储备的经济含义
    • 为什么要积累外汇:保持进口能力,保障外债偿付,稳定汇率的手段,经济危机的战略储备
    • 如何看待外汇:外汇的高速不平衡增长源于国内金融体系的功能缺陷,是由于资本项目和贸易项目的双顺差带来的,根据“金融中介”理论,中国国内金融体系效率低无法将国内储蓄转为投资,经过外汇这种迂回的方式,事实上引入的是国外效率高的金融体系,为中国储蓄转投资提供“金融中介”功能。
    • 外汇积累多少合适:持有外汇是有成本的,需要保证一个适度规模,但不同模型给出的数据不一样,但都远小于现有的 3 万亿美元规模。
    • 外汇如何保值增值:把美国国债换成对国际资本市场上优质企业的股权投资。比如 2007 年成立了中国首家主权基金中国投资公司(CIC).
    • 如何控制外汇过度增长:大力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丰富直接融资功能,将民间金融合法化,使中国从“外汇储备-外资引入”的恶性循环中解脱;拓展对外投资空间;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放松外汇流出的控制,藏汇于民。
  • 外汇储备与“中国-美国”
    • 美国通过持续的双赤字政策(即入不敷出,包括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获得资金,中国接受并制造工业品出口美国,维持美国低通胀,中国获得外贸增长。这种模式下中国明知道所持有资产在贬值,但不能卖出,因为大规模卖出必然导致自己的美元资产暴跌。巨额外汇储备在政治上形成中美间的“金融恐怖平衡”关系,弥补了中国在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弱势,类似核武器,中国以此强化自己的谈判地位,但也不敢真实施。
    • 随着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中对美的依赖渐轻,美对中的依赖渐重,谈判地位开始转变。中美关系少了一个稳定器,对和平的影响未知。
  • 储备多元化及其政策后果
    • 反常识现象:中国外汇储备与美元汇率呈负相关,书中的解释在于巨额外汇储备的输入端为绝大部分美元,但外储部门为了平衡储备货币价值,将部分美元卖出因此美元价格下跌。

第 7 章:中国对外资本输出

  • 国有企业体制问题,目前在外投资主要是国企为主,流程繁琐,无激励机制,成为贪污和资本外逃的手段。
  • 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和保险问题,国内外都因为数据信息不通,难以融资。
  • 中国企业形象差,手段不规范不合法不道德,贿赂、打价格战、破坏环境、不尊重工人合法权益
  • 中国立法滞后,缺少海外投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导致对外投资缺乏国际法律支持;外汇管理制度下没法做资本的自由兑换;审批手续繁琐复杂。
  • 缺乏跨国经营人才。
  • 中国外宣工作做的太差,外宣平台没有,与国际舆论界的主流话语体系不匹配(政治原因)。

第 8 章: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权争夺

  • 游戏规则的制定权比玩游戏的能力更能决定输赢。但中国目前各部门各自为战,并没有统一的进攻策略,没有深入参与到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中。
  • 主权财富基金,相比外汇,可以投资股权等风险较高的市场。目前规模最大的是阿联酋的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资本7000多亿美元,新加坡两家(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合计资本4000亿美金,挪威主权基金,规模3500亿美金。
  •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IC),资本2000亿美金,沿袭传统国企管理,缺乏激励机制,没有高手。

第 9 章:超越能源安全

  • 能源供给,石油和天然气严重依赖进口,需要同时使用市场和政治两种手段;
  • 能源价格,中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但远小于体系中央国家,本书认为石油价格保持高位更有利于中国战略的实施,一是通过托住油价确保如俄罗斯、伊朗和委内瑞拉之类国家政府不到台,确保他们的民粹主义和反美主义不改变,让美国重心不放在东亚对付中国,而且托住油价付出的成本不高;二是中国托举油价付出的成本由这些外围国家通过消费又回到了中国,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三是托举油价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定价权,对国际形象也有帮助。
  • 能源运输,从中东和非洲进口油气,需要经过印度洋西部、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七八成通过这里),解法包括在缅甸或者巴基斯坦修港口,然后用油管和铁路与云南或者新疆连起来,或者在泰国克拉地峡开挖运河,绕过马六甲。但马六甲真的那么重要吗?本书认为真发生战争,上述解法也没用,不如下动员令,让全国私家车不得上路即可。
  • 能源消费,国际上发达国家大炒气候问题,控制碳排放,存在挑战。

第 10 章:原材料市场中国的定价权

  • 原材料市场的三个关键问题
    • 市场结构与定价权问题?即使中国生产规模(稀土)或者消费规模(铁矿石)都份额最大,但国内市场结构分散无序,因此没有定价权,只能被人盘剥。
    • 资源配置应当以价格为杠杆还是权力为杠杆?政府要扮演什么角色。
    • 资源能源和金融与货币的关系。中国金融市场不发达和低法治程度,限制了商品期货市场的效率和功能。导致在争夺相关商品定价权上缺乏技术便利性。
  • 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中国粮食安全
    • 体系中央国家大量补贴本国农产品,并大力鼓吹粮食自由贸易劝诱和逼迫外围小国进口其低价粮食,逐步将各国内的粮食生产商挤出市场,最终形成如下分工:外围小国从美国及其盟友进口粮食,自己则生产经济作物(香蕉、椰子、苹果和烟草等)。一旦粮食期货价格暴涨,小国对外依赖太深,就容易深受其害。
    • 中国工业反哺农业两大手段:一是加大对粮农的补贴刺激生产;二是削减耗地多产粮少的农作物生产,比如大豆,扩大进口减少种植改为粮食作物。
    • 长期解法:大规模农业资本输出,将粮食生产外包到海外种植基地。
  • 疯狂的石头:铁矿石进口及其谈判
    • 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世界铁矿石生产的两个超级大国,形成铁矿石三巨头:澳大利亚的力拓(RIOTinto),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与巴西的淡水河谷(CVRD)。
    • 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国的谈判代表是宝钢,宝钢不考虑其他钢企的利益,中国钢企分歧大,被三巨头逐个击破。2009中钢协作为代表统一谈,但官员缺乏谈判经验和能力,谈判虽然强硬但不妥协导致拖延太久利益损失大。
    • 鼓励走出去收购海外矿山资源。中国铝业收购力拓赔了夫人又折兵,原因是国企高调、不专业且拖的时间太长,五矿收购OZMinerals(全球第二大锌公司,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成功,国际化专业,低调淡化国企色彩。
  • 稀土
    • 稀土企业一盘散沙,价格起不来。
    • 整合稀土企业,控制稀土出口。

第 11 章:中国的对外援助

  • 中国援外的历史与现实
    • 文革前,国家安全和世界革命,宁让利不输势,改造国际体系
    • 文革后,经济发展,谋利不重势,融入国际体系
    • 欧美的抨击:(1)对某些腐败国家或专制国家的援助;(2)不干涉内政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利于改善全球治理水平;(3)利用政府间援助争夺海外能源和原材料;(4)只使用中国工人,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 构建“中国特色援外理论”
    • 中国的援外逻辑上不同于西方“主流”做法,也知道西方的做法有缺陷,但是没有理论来支持与西方辩论。中国援外缺乏政策研讨和深度的理论研究,现有的所谓理论,只是为应付会议讲话和政策制定只需。
  • 干涉与良治:援助中的主权问题
    • 本书认为一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结构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强求发展民主制度是一种拔苗助长或者削足适履的做法,退而求其次的开明专制,尤其是发展导向的开明专制也许更有利。(中国?)
  • 改进中国的援外政策
    • 现有援外政策的问题:见物不见人,重官不重民。过于看重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援外部门能获得大国企的支持,国企能拿到项目,政府对政府沟通,对国会、媒体、非政府机构不重视,对方政权更迭后,关系就没了。比如缅甸2011年民主改革,结束军政府统治。
    • 缺乏一个协调统一的决策体制;没有对外援助法和相关法案;缺乏民营企业或者非政府组织参与。

第 12 章: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潜能与风险

  • 关于两组关系的探讨
    • 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是两种重要力量,缺一不可。要放在全球市场体系中来考察。
    • 中国与全球市场的关系,顺应趋势,加入全球的游戏中来。
  • “三外路线”是否可以向外围国家推广
    • 外围国家:制度落后,资本匮乏,技术落后,基础设施缺乏,人才和资本流失,恶性循环
    • “三外路线”本质是一种融资模式:向他国融资,向未来融资,在特定地域和时间点集中足够密集的资本规模,实现发展的突破,开启发展的正循环。
    • 资源富集劳动力匮乏的国家不太适用,本币贬值将导致资源贱卖,钱又无法扩到其他行业。
    • 要求政府对社会有很强的渗透和控制能力,但现今外围国家有强势政府的不多。
    • 吸引外资来做出口加工工业,要求有港口和公路等交通运输资源。
    • 对民族文化要求勤劳和节俭。
    • 时机问题,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
  • 未来10年对外经济的几个可能风险
    • 逆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导致中美经济持续脱钩,各自组团将全球市场再次变成互相平行竞争的两个体系。
    • 美国国内债务周期即将迎来一个巨幅调整阶段。
    • “一带一路”所面临的挑战,2013年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但有3个问题需要回答:(1)发展中国家究竟缺什么而发展不起来?(2)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究竟在追求什么要素?(3)当发展中国家还不起债的时候,如何获得回报?
 
 
 
胡言乱语系列
  • 读书
  • 2022.01.01 读《置身事内》2021.03.04 召回-负例的艺术(wip)
    Cata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