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Post
status
Published
date
Feb 1, 2022
slug
2022.02.01 读《美国反对美国》
summary
2022.02.01 读《美国反对美国》
tags
读书
category
胡言乱语系列
icon
password
基本信息
- 推荐指数:🌟🌟🌟🌟🌟
- 作者:王沪宁
- 出版年份:1991-1
- 内容简介:国师当年还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教授,时年仅33岁,于1988年底前往美国访学6个月,以一个观察者去研究和看待美国社会,主要探讨美国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过程,书中具体描绘和事实纪录多于抽象推理,主要是用事实的美国对想象中的美国。
- 类型:政治文化类
- 阅读日期:2022/2
第 1 章:不均匀的土地
- 这一章的大部分内容在现在看来就有点大惊小怪了,不过在当时80年代中国和美国巨大的差距下倒也正常,作者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人,为美国的高度商品化和现代化感到震撼。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学教授,他自然也在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的经济搞不过资本主义,其实那时候国内的理论学界其实对马克思的理论有过大量的讨论,不难想象肯定有相当一部分高层会对其是否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持怀疑态度的,一方认为政治民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另一方必然认为经济发展是政治民主的条件。
- 显然作者非常艳羡美国高度发达的经济,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学教授,肯定在羡慕之余有所怀疑,必然要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斗争、车多电话多电脑多卡多带来的负面问题、高度商品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相对严肃的东西也商品化了)、城乡人口流转、农业生产等,这些问题大体上到目前为止都是有意义的。
第 2 章:古老的政治精神
- 美国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能建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当时的土著印第安人文明程度很低,近乎于野人的状态,使得欧洲人无法奴役他们,因为文明人只奴役文明人而奴役不了野兽。
- 移民垦殖: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奴役土著:印度等
- 关于美国的历史,虽短但维护的很好
- 美国注重保存和保护这些实物教科书。……对一些在中国人看来算不上文物的东西,均加以精心保护。所以,将来美国人会有历史,因为它现在全力以赴地加以保护。他们深知自己没有历史,对有一点历史价值的东西都视若珍宝。在历史太丰富的国度里,比这价值大得多的东西都被弃之一边。
- 美国人不仅保护历史,而且很懂得使这些实物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这些地点均向公众开放,并为公众充分了解它们提供最好的帮助。其实这就是传播美国精神,这就是一种社会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
- 关于美国的平等和自由
- 在今天的美国,倾向于以自由为主导价值观念的人多于选择平等为主导价值观念的人。自由的概念是今日美国精神和文化的主流。自然,不同的人倾向于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并且要用这个概念来维护各自不同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自由是一个更易于被具有不同利益的人随意运用的概念,平等显得幅度小一些。
-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人看自由重于平等,有时候追求自由的活动以追求平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目的达到之后,保存下来的往往是自由。不能说有的人不向往平等,但他们只向往政治平等,如果再往前走,就难以接受了。
- 独立战争把平等推到一个新的层次,后来的发展也不断推进政治平等。但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平等进展缓慢,原因是人们认为这属于自由领域,自由不可侵犯,尤其是私有财产的自由权。美国人只接受条件平等,而不接受结果平等。条件平等确定之后,便是自由领域。不少美国人确认条件平等已经实现,再讲平等只能是结果平等,这是自由成为当今主导价值的重要原因。
-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平等难以成为主导价值。
- 关于美国的宪法
- 绝对不能认为制定宪法的人想到了所有劳苦大众,在为他们制定宪法。当时制定宪法的人想到的首先是维持他们的利益,这是一个新生的统治集团。宪法精神的大众化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黑人还在为争取自身权利浴血奋战。直到今天,黑人还在奋战,虽然不常常浴血。
- 一个举世瞩目的问题是:为什么宪法能延续二百年,而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记录。
- 另一重要的原因是宪法的自身变化。如果宪法二百年中一成不变,很难想象它能持到今天。宪法的变化特点是内容变,形式不变。宪法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如宪法条文的普遍性,最高法院对宪法的新解释,宪法没有列举的权利,宪法修正案等。关键是宪法变的依据和程序还是出于这部宪法,而不是其他。世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今无美国人对宪法的解释早已大于二百年前,但大家宁愿说这就是二百年前的东西。因为今人说的话要叫人听从不容易,古人说的话要容易一些,有时要容易得多。
- 关于第三共和国
- 第一共和国:从1787年到1930年代,特征是联邦结构,中央政府权力有限,州政府权力大;
- 第二共和国:起于1930年代,中央政府权力扩展,主要的权力是管制和再分配的权力,最后导致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高赤字,社会怨声载道;
- 第三共和国:如何摆脱六十年代达到顶峰的困境,选择新的道路
第 3 章:多彩的民族性格
- 国际人:美国一般民众对外部世界没有太大的兴趣,但部分精英美国人则相反,美国的国际研究和国际教育是非常发达的。
- 标新立异:
- 一方面是具有保守性,另一方面具有创新性。这里面似乎有些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不同的领域中。美国人在价值领域中往往是保守的。但在技术领域中,却追求标新立异。
- 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发扬,需要社会鼓励和接收标新立异。同时,对任何社会来说,价值的延续也都必不可少,否则社会稳定无以为继。问题是如何把价值延续与技术和物质创新划分开来,使价值延续保证后者的发展,又使后者的发展加强价值延续和传递。从这点看,标新立异的氛围能否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技术和物质问题,而是价值本身的属性问题。
- 非神秘化:
- 天等概念不神秘,虽有宗教情感,但并不神秘化,阿波罗登月计划、航天飞机等照常搞;
- 自然界也不神秘,物理、生物、化学等研究非常先进
- 人也不神秘,医学发达,性知识普及为常识
- 政治不神秘,竞选、政策制定,都是经济活动,都可以公开辩论
- 倾向于神圣化
- 将某一个人间现象推到极高的地位,这个过程并非某人或者某组织发动,而是社会化的过程。这个人间现象称为了一个象征、一种文化或人们追求目标的象征。
- 比如参加某种集会,人们为某个政治家表现出的激情和热情(最近的如特朗普)
- 政治界、体育界、经济界都有,人们在赞美他们的同时,也在赞美一种精神
- 航天飞机的误导
- 航天飞机计划体现了美国人的精神,就是相信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除非得到全胜就绝不罢休 (最近看马斯克的传记有同感)。
- 这种信念促使美国人有大胆的想象,得到了高度发达的科技,但问题也来了,人们会觉得解决难题的不是人,而是科学技术的力量,人成了奴仆。即使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前,美国人也往往认为是科学技术的问题或者钱的问题,而不是人的问题、主观性的问题。
- 比如政治领域,对待苏联的实力增长,就拼命发展优于苏联的技术
- 比如对恐怖主义,就是用先进的力量打击对方;
- 比如对国际海域威胁,就是使用强大的设备精良的舰队;
- 比如对待不喜欢的政权,就是向反对派提供武器和金钱,以推翻原政权;
- 在最近几年,和中国打贸易战,以及对俄乌危机中的俄国实施制裁,都是这种思路,解决了技术问题,但没有解决人的问题。
- 如果要压倒美国人,必须做一件事情,就是在科学技术上超越他们。对其他很多民族,有技术不行,还得有文化的、心理的和社会学的条件。
第 4 章:多层面的社会调节
- 作者描述了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调节;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作用;通过标准化的考试实现人才的标准化;完善的法规;税收;科技治人。
- 科技治人
- 鉴于这种主张个人自由和私域神圣不可侵犯的状况,是什么力量把这两亿多人组织起来,使他们加入社会这个大机器的每个环节,使这个社会能正常运转呢?这里面有个悖论:社会尤其是大型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社会成员的良好协作和共同行动,而人们追求的价值又是个人至上和私域至上。
- 协调这钟关系的有各种力量,政治制度的协调、法律的协调,利害关系的协调,金钱的协调,如此等等。在各种协调中,有一种力量不能忽视,这就是科学技术。
- 科技一方面要求更精细的分工,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保证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每个环节都需要有专人负责,提高了个人的地位,增长了个人自我意识,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科技不发达,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就不那么明确,角色可以互换,社会组织的混乱和不稳定性增加。(富士康怎么解释?)
- 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要求严密的组织。一方面是将科技化为各个细小的环节以便能够操作,另一方面是这些环节最终要能够联结起来,能够成为一个整体。这是一个社会最强大的组织力量。它在政治力量和法律力量之外,但强大有力。……可以想象,像航天飞机这样的工程,需要多少人为之服务,需要多少人处在它的严密组织体系之中。可以想象,IBM公司怎样把每个个人组织起来,为之服务。这种命令不是政治的命令,而是技术的命令,如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所说,是imperative of Technology(工艺的命令),今天的人类社会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要人们服从政治命令和法律命令,比要人们服从科技命令,要困难百倍。每个人在服药前都会认真研究注意事项,小心翼翼。但在废止种族歧视,服从一种意志方面,听从政治家的劝告的人要少得多。
- 在高科技发展的杜会中,社会的组织程度一般均较高,而在高科技或科技不发达的地方,社会的组织程度往往要低上些,合理化的程度也要低一些。美国社会的组织,很大一部分功能由实现科技逻辑的大公司和企业承担着。在一些经济不那么发达的杜会中,往往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在某些实现高科技的领域和地方,组织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社会一般水平。
第 5 章:交织的政治力量
- 美国的党相比中国的党,可以说是乌合之众,有几个特色:1、没有一套入党的制度,只有登记手续,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党员;2、没有系统的理论,两党观点有分歧,但是两党内也是各派观点都有;3、没有完整的纲领,没有所谓党纲的东西,只有提名大会上形成的政纲,但没有任何约束力,另外就是总统的演说,因此两党都不能明确告诉人们他们要干什么,只是在选举时就内政外交提出主张;4、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啥用党支部大会之类。
- 美国的其他小党之所以成不了气候,原因之一就是民主共和两党没有明确的界限,包罗了很多异己分子,他们没必要因收到排挤而投靠他人或自立山头。
- 美国的两党之所以是如此松散
- 其一,对美国文化来说,人们很难接受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和一份准备用二十年的党纲;
- 其二,两党都敞开大门,对基层党员也没有纪律约束,可以吸收不同人的机制,因为没有明确的边界,可以自由进出,反对他们就没有意义;
- 其三,两党都是选举党,主要目标是赢得选举,并没有固定的政治目标。什么能赢得选举就做什么。机制促使他们尽可能迎合选民,归纳总结选民问题提出方案。
- 美国的说客文化。美国的政治就是个商品市场,政治成为可以交易的东西,政客们讨价还价,说客们为了各自的客户利益影响美国政治,总体上达成最大的利益。
- 社会的管理权,最后是掌握在一部分英才手中的,不论这个数目是五千还是五万,他们绝对是社会的少数。英才统治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的共同特征。因此这就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一个何题:严格意义上的民主是否符合大规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或称内在要求。美国人一方面在理论上维护制度的民主和宪法的民主,另一方面从心理上和文化上崇拜英才。很少有哪个民族像美国人这样崇拜英才。虽然看上去不少美国人对许多事情都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美国文化中英雄崇拜的心理很强烈。这也许和美国历史和民族的成长有关。这种心理和文化价值,是英才统治在美国通行的基础。美国人在观念上主张大众民主,在实际上接受英才统治(见第三章第四节“神圣化”)。
- 这既是美国社会制度奇特的一面,也是它难言的一面,不少学者均认识到英才统治的现象违背大众民主原则。但它是产生于大众民主,有人利用它,无法强制取消和限制,那样反倒破坏了民主原则。这个两难困境,在美国社会制度今后运转中会有所突破,但走向哪一个方向,目前尚不能预料。
第 6 章:不完全竞选
- 政党把商品——候选人,投入市场,选民从市场上选择商品。因此,选举形成一种很奇怪的逻辑:究竟是政党选择选民,还是选民选择政党,在许多情况下,大概是政党选择选民。结果是,政党并无统一的纲领,党员也可朝三暮四,选民也可今左明右。这就是选举的力量(见第五章第 1 节“驴象治国”)。
- 其实,政党在当选后能否实现它的纲领,愿不愿意实现其纲领,在竞选时是无法检查的。等到可以检查时,已经当选,又无法控制了。最多是等到下一轮再说,下一轮又可能发生上述现象。在竞选中需要“说得好听”。
- 对此现象,学者研究甚多,有两种观点比较流行:一是把选举胜利看作是对总统候选人的“授权”——“mandate”,即授权此人实现其竞选纲领;二是把选举看作是上届政府绩的“总结”,以便决定是否要换人。这里意在换人,而不在于新人上来后如何干。反正不论怎样,怎么做能争到白官,夺到总统宝座,就怎么做。这种逻辑,要求政治高度灵活,高度敏捷,成为社会要求的晴雨表,不然不可能入主白宫。
- 唯有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候选人才具有最后一搏的条件,因而要做总统首先要取得两党的提名。这就把一大批人排除在外了,在两个党内,能够有权提名的是少数人。
- 两党之中,一小部分人组成核心会议(Caucuses)。核心会议提名候选人竞选各种公职,如州长、州官职和总统职位,不过核心会议有不同层次,州级官职一般由州立法机关的骨干组成核心会议提名。全国一级的核心会议提名总统候选人。核心会议至关重要。1988 年选举的核心会议在爱荷华州举行。
- 核心会议之后,要进行初选(Primary)。初选实际上是党内选举,在党的大会上进行。大会代表由州和地方的党组织选派代表参加,代表性大于核心会议。核心会议确定一定数目的候选人,都是同一党的。党的大会再在这些候选人中选出最合适的人,作为该党参加正式选举的候选人。看一下这个过程就可明白,一般人不可能得到提名。只有两党的意中人才有这份福气。
- 参加代表大会的代表至关重要……如果想获得提名,首先得影响提名大会代表的产生……代表也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当的,代表一般是官员、国会议员、州长、市长、州立法机关成员,总而言之,是党政要人。平民百姓也只能望代表兴叹。代表的职责是,决定拿出什么货色来供选民选。两党的代表大会共确定两个人,每党一人。选民们将来实际上是在这两个人中择其一,当然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非党的候选人,然而他们无法登上全国之堂。
- 在两党选定候选人后,总统竞选战役开始。这个过程体现了美国式的民主,不过是两个人,最多是四个人的民主竞选。所以说是“不完全竞选”,正象经济学上有不完全竞争的概念一样。如果没有两党的前番不那么民主的活动,后面这一层民主恐怕也无法实施。试想一下,如果几百名候选人参与全国竞选,会有什么局面?两党候选人四处奔走,发表演说,争取民心。这一环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能不能当选,要看选民的投票。这一环的确货真价实。选民们没有过多的选择,但对这两个人来说,只消选择另一个就够受了。
- 在这里的分析,意图不在于谈政治制度运转不灵,而在于指出:对管理一个大型社会来说,如果最后要形成一个政治领袖,民主究竟能展开到多大幅度。我们对美国民主的分析表明了这个难题。政治管理和社会管理要求有一个集中的过程。如果完全彻底的民主,美国恐怕连总统也选不出来。美国政党起的作用是在正式体制以外的集中作用。它们实际上是在不那么民主地集中意见。选民们的选择在这个集中过程之后,是“二道手”。
- 为什么这样一个过程仍然表现为一个民主的外观呢?我想有两条:其一,美国政党活动的方式和组织在政治体系之外。……其二,美国政党内部也形成较为程式化的运作过程(民主、共和两党不完全一样)。美国的政治体制有一个妙处:你不能说它不民主,你也不能说它民主。所以我说美国的选举是“不完全竞选”。
- 很长一段时间,成年公民也有投票权,但选民从来不知道选的是谁,怎么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长,有什么主张,选票是投了,但没有民主。民主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充分了解下的选择。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难乎其难,美国也没有百分之百地做到。
- 国会议员这样的“高级选举”,并不那样吸引人和激励人心,大部分人似乎无动于衷。这是民主的一项重要条件,虽然并不是理想条件。如果人人对政治怀着强烈的兴趣,民主是不会成熟地运转的。有人说,民主的最大敌人恐怕不是专制,而是民主本身。美国的政治很少能直接影响到选民的日常生活,除了税收之外,所以选民抱无所谓的态度不难理解。这种状况迫使每个候选人使出浑身解数来奔走、演说、号召,让选民认识自己。
- 如果人人都对投票没有兴趣,也就是对维持一种体制没有兴趣,这种体制如何能存在下去呢?(当今共产党?)
第 7 章:政治金字塔
- 辛克莱尔教授简单介绍了一下国会的组织,然后参观国会。先看了所谓的“走廊”,就是“乐辩士”活动的地方,“乐辩士”称 Lobbists。他们专门负责游说,以通过某项法案,影响立法过程(见第五章第 4 节“乐辩士”)。
- 走廊上有许多椅子,提供了较好的“乐辩”条件,这或许是美国政治文化中最令人难以理解的部分。政治是十分严肃的涉及大众利益的事情,“乐辩士”总是为某种特殊利益而游说的,有点“见不得人”。但在美国,这种活动是公开的,合法的。而且政府在议会里开辟舒服的场地,提供服务。这里体现的是某种企业精神,或称为商业精神。企业做生意都有自己的利益,可以公开地讨价还价,这是合法的。带我们去的美国政治学会的国会研究计划负责人开玩笑说,中国应多派些人到这里来。
- 一般在议会辩论时,有电视直播。设有一个专门的电视频道来报道政治活动,如总统候选人的活动,参议院的辩论,众议院的投票等。所以选民们,也可以知道自己选的人投了什么票。这是一种很好的监督方式。会场上设有几个话筒,要发言的议员走到前面发言。议员发言时,常常有许多人不在场内。参议院开会时更甚。参议员们对一个问题的讨论不感兴趣,就离开会场。在外面喝咖啡聊天,或回到办公室去。他们从电视里观看会场的情况发展,到要投票时才匆匆跑去投一票。如果这个时候到参议员办公室做客,他很可能谈到一半,突然说,“对不起,要去投票”,拔腿就跑。这可以说是美国政治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它是一个最高的立法机构,但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正襟危坐。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实际:重要的是它能立法,而不在于它怎样立法。对每一个成员来说也一样:重要的是我有没有货真价实的一票,而不在于坐不坐在那里。不在场不用担心发生什么意外。如果不是这样,谁也不敢远走或者高飞。
第 8 章:软性治理
- (前文描述在州交通运输部办理驾驶证)这张执照可以当“身份证”用,在全美都可通行。前前后后没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办这张身份证?也没有人规定说外国人不能办。我与爱荷华大学政治学系的一位教授讨论这个现象。他说这是传统。美国人不喜欢政府管他们,绝对不能接受政府给每个人一个号码。
- 不论怎样,“身份证”由运输部发不由警察局发是个非常有趣的政治文化现象。这说明美国人对警察局这样的强制部门的戒心。县警察机构的首脑是选举产生的,不是任命的,这里面也表明一种制约其权力的愿望。
- 美国企业不民主的过程已经技术化了和自动化了。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讲就是合理化了。剩下的是协调人们的内心世界。不过人们的内心世界似乎难以协调,因为不合理的东西的合理化在不断地悄悄压抑人们的心灵,这个进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强化。这将是西方社会在很长时期内都会面临的难题。
- 对任何社会都一样,没有一个社会有能力解决所有人的各种问题。一个社会如要追求长期稳定,这应该建成能最大限度解决社会和个人难题的机制。对很多社会来说,危机的原因并不在制度,而在一些非常普通的事情:人们能否吃饱穿暖。
第 9 章:制度的再生产
- 这也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点,各学校区有相当大的权力,人们自己选举代表,自己决定自己的子女受什么样的教育。联邦政府对地方教育没有什么实质性权力。这种现象可称之为“教育的非国家化”。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均是国家化的,如日本、法国、苏联、中国等。
- 何谓“研究大学”?他们解释说,欧洲的大学的传统注重传递知识,而美国的大学注重发现知识,这就是“研究大学”的基本涵义。
- 从事教育的人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把教育视为教授自己已经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东西,这是很合理的逻辑。不过,人们还可以有更好的逻辑:鼓励发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不知道的东西。
- 美国人有一个优点,把任何事情都当作是可以开发的领域。政治领域也是如此。把政治问题当成一种象粒子和天体活动一样的对象来研究,这种现象在美国最盛,恐怕连欧洲人都不能做到这么彻底。欧洲人的传统观念是把政治当艺术。美国人的观念是,政治可以是技术。象肯尼迪政府学院这样的学院有不少。其他许多大学的政治学系也在做这样的工作。由私立学校培养政府官员,恐怕也是世界上闻名的。
- 从此可以看出,年轻一代不论进入哪类学校,普通大学也好,军事院校也好,都得接受美国精神的洗礼。这个教育目的是第一位的,其他目的都是次要的。由此观之,就不难理解美国如何再生产自己的制度。
- 教育出口的作用就在这里:它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扩大了理解的范围。接受了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就是形成了用它们进行评价和思考问题的标准。从长远政治发展来看,这方面的投资最有价值。
- 社会的一切现代化成就都应充分开放,使社会为宏大的科技之炉,冶炼现代化精神。在一个把现代化成就封闭起来的社会中,最终封闭的是人的精神。
- 现代化的传递过程,以及教育的功能,在两个层次上再生产一种制度。教育提供了对该制度的价值合理性的认同,科技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和科技虽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但却可以创造未来。
第 10 章:活跃的智慧
- 我觉得美国人在政治上注重捍卫和传播信念,甚于维护具体的体制。宪法的持久在于它表明了美国的价值和信念。从体制上来说,这部宪法并不完美。在政治生活中,信念重于制度,因为制度是抽象的,要由人来体现。任何制度,如果其本身不能自动表现在体现它的人的精神中,就都是脆弱的。
- 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不乏在当时属于杰出的思想,但它们均没有成为推动这个社会进步的动力,令人无不叹息万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西方文明有相当的历史地位,但它没能导致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同步发展。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传播机制。西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二次大战后高科技的发展,均与知识和观念的传播密切相关。信息传播对西方社会演变和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 11 章:危机的潜流
- 家庭观念
- 亚里士多德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战后这些年的发展、家庭这个细胞在美国已经分解。表面上看,家庭仍然是社会的细胞,但实际上,真正的社会细胞在美国是个人。家庭组织和家庭观念正在加速这个分解过程。过分传统的家庭对个人的束缚太紧,不利于个人发展。但过分松散的家庭是否就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呢?家庭本来可以协调不少人际矛盾和人际关系。在家庭分化之后,这些矛盾就得交给社会了。
- 经济发达之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家庭分解的危险。新加坡力图通过儒家文化来缓和现代化的冲击波。家庭观念和家庭组织的演变,也很好地反映出了马尔库塞所描绘的“单面的人”。马尔库塞对美国提出的问题是:爱欲文明能否取代技术文明?我的问题是:除了性爱之外,人类社会还应保持怎样的情感?
- 无知的一代
- 美国大学生对巴拿马的概念,就是一条运河,两旁有许多房子,根本不知道巴拿马是一个国家。
- 除了知识教育之外,严重的问题还存在于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青年人在这方面的情况也令人担忧。关键的因素是青年一代失去了信仰和伦理观念。
- 发展经济,需要首先调动货币机制,引导人们的精力。等到经济发展了,需要高科技高技术了,才发现难找这样的人才,因为货币力量会趋使人们寻找简单劳动挣钱,而非复杂劳动。这是值得发展中国家引以为戒的。(近几年读书无用论在中国也很流行了)。“货币能解决的问题,智慧一定能解决。但智慧不能解决的问题,货币一定不能解决。”
- 游离少年
- 家庭问题首先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由于家庭矛盾导致青少年出走,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我之所以觉得这个问题重要,是在于青年乃一个社会的未来。失去了一代青年,就失去了未来。
- 美国的今后几代还能撑住美国的架子吗?许多美国人也怀疑。
- 无毒不美国
- 毒品正在侵蚀美国,其力量,恐怕超过了历史上各种冲击过美国的力量。毒品的泛滥,也构成对社会体制的强大的挑战。能否抑制并压缩毒品的泛滥,是对社会体制乃至道德精神的一场考验。毒品泛滥首先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吸毒现象异常严重。
- 武器、利刃都更为危险,但无人禁止。这是一种权利。所以不能剥夺成年人拥有和使用毒品的权利,尽管大部分人不会使用它们。这是一种典型的反面观念。这种观念现在不是主流。主流是主张政府采取有效行动来禁止贩毒和吸毒。话说回来,不能说这种论点没有道理。因为枪枝弹药的确要比毒品危险,在美国却可以公开出售。一枪可以打死一个人;一包毒品,只要对方不受用,便打不死人。美国人认为拥有枪是公民权利,那么毒品为什么不能拥有?这个难题,美国人还没有解开。
- 为什么说吸毒是对美国的一大挑战?问题就在这里。美国人相信每个人有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这是个人的自由权,不能剥夺的。
- 这种权利逐步发展,在二次大战之后,从政治领域的选举权利、种族平等权利和男女平等的权利,发展到后来的性自由的权利,追求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如嬉皮士等)等。这一切都被美国人接受了。如今来了个吸毒的权利,美国人却不能接受。因为接受它,意味着民族或民族中相当一部分人的衰败。美国体制中有没有坚固的哲学基础来支持这项反毒行动,现在还不能说。相反的哲学基础却有之。美国人现在大部分赞同禁毒反毒。这是一种事实和情感的选择,是一种公众舆论。未来会是如何?性自由不也曾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吗?
- 黑社会
- 黑社会组织或犯罪集团在美国社会中有强大的势力,严密的组织,
- 有组织的犯罪的出现,本身就表明一种体制上的漏洞。自然,不能说哪一种体制可以完全避免犯罪。但犯罪集团发展到全国性的大规模组织,实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体制有这方面的漏洞。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讲的洞,仅指可以透过某种东西的空间,并没有特定的设定。从这方面讲:
- 其一,美国人的观念是有罪必究,无罪不管,法律放在那里,只有当触犯法律后,才加以追究。也许这是政制的一项重要原则,任何人的行为不能在一开始就治罪和禁止,要以观后效。可是,象有组织犯罪这样的活动,等到它们人多势众时,已无法控制和治罪。美国的状况就是一个实例。
- 其二,美国人的观念是任何人都可以自行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权利。这也是政制的一项基本原则。美国的政党活动使是这种原则运作的结果。但是,如果允许结社,那么任何人都可以结社。社会只能惩罚犯罪的个人,而无力对付这些组织。这些组织往往具有合法和不合法的两面性,使想取缔它们的人碍于一些理由而难以达到目标。
- 这两个问题,是美国政制的潜在问题,任何社会在设计体制时,均会遇到这类问题,想禁止的由于想允许的决定而不能禁止,不想给予的由于想给予的决定而只能给予。如果说美国政制过去、现在或将来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在这里。美国政制在给予和允许方面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政制,但在禁止和防范方面不是一个值得赞扬的政制。美国人想制止很多东西,但往往适得其反,越想禁止的东西,结果却越多。
- 乞丐王国(流浪者特别多)
- 无家可归的人本身,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种现象的存在,对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挑战。美国并不会因有这些问题而被认为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人们照样认为美国是一个头号发达国家。然而,美国因有这些现象,从而被人们更好地认识。
-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政治和行政管理也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好的政治和行政系统,不在于它一开始就设计得天衣无缝,而在于它能针对不断冒出来的问题,来发展和壮大自身。自然,关键在于它要有这种能力,且这种能力要符合它们制度运转的内在逻辑。
- 黑色挑战(黑人问题)
- 美国人的表面文章做得很漂亮,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种族歧视,实际上根深蒂固。黑人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文化水平也较差,经济状况更糟糕。人们在大街上会遇到许多可怜巴巴要钱的人,大部分是黑人。
- 黑人的问题已构成一种循环,这个环难以解开。
- 黑色挑战正在威胁着社会和制度。到目前为止,制度对这个问题是软弱无力,或者说无能为力的。
- 差不多每个社会都有类似的问题,有一部分人被视为“劣等人”。但产生这种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有的出自文化差别,有的出自历史源流,有的出自风俗习惯,有的出自制度。对美国来说,主要的原因在于制度,所以说,黑人问题是对这个社会制度的挑战。
- 土著的情况
- 从欧洲文化的观念出发,蔑视印第安人的心理是自然而然的。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人们方开始学会尊重不同文化。自然,尊重不同文化不等于看得起它。今天的美国人对诸多种文化都是持这种态度。他们表面上文质彬彬,尊重一套不同文化,但实际上轻视它——大概可以说,包括对日本文化。
- 1492 年,哥伦布抵达美洲,误以为加勒比海岛屿是“印度”,于是就把这些地方的人称为“印度人”。后来发现是个大错,硬将错就错,称之为印第安人。如果是误把英国当成印度,一定会改过来。
- 时至今日,印第安人的问题依然是社会的一个问题。现在美国大约有 50 万印第安人。他们的境况大都不能与平均水平相比。由于失望和悲观,酗酒严重。印第安人青年的自杀率高于平均数 10 倍,50%的人没有工作,80%的人要依靠政府救济。印第安人至今仍不能说认同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化或主流文化。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语言。印第安人的教育程度一般不高,很难到保留地以外去找工作,竞争。有少数印第安人来到城市,但他们会返回居住地,从心理上来说他们认同自己的文化。
- 印第安人没有黑人那样多,所以他们对社会的实际挑战并不那么大。不过,他们对美国文明是一种挑战,即为什么欧洲移民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能同化印第安人。我觉得这里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如同不少地方充分显示了美国的文化,其反美情绪却更强烈。
- 精神危机
- 美国精神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是一个事实,青年一代对西方传统价值观念的无知也是事实。
- 在许多社会中,问题往往不是出在体制上,而是出在价值体系的衰落上。一个社会没有核心的价值体系,便会遇到最大的政治协调和管理难题。
- 太阳帝国
- 美国今天遇到了来自日本的挑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的体制、文化和价值反对美国本身。
- 日本只是第一个向美国挑战的民族。在下个世纪里,必然会有更多的民族也向美国提出挑战。那时,美国人才会真正反省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 就日本和美国而言,日本在资源、领土上不可能超越美国。问题是美国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相斥因素和力量如果继续这样运动下去,不仅会使其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会构成不可阻挡的危机的潜流。